此二维码将于3:00后失效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数据 > 咨询报告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跨国企业
发布时间:2025/09/19    作者: 罗兰贝格    来源: 罗兰贝格 订阅

多年来,多数中国企业在出海初期阶段主要扮演“出口商”的角色,依托供应链与制造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但在该体系中,需求定义与定制化环节往往由海外客户主导。近年来,以华为、腾讯、联想、小米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逐步实现了向跨国企业的战略跃迁,在海外市场构建起包括资产布局、研发创新、品牌塑造与业务拓展在内的全面竞争力,中国企业出海模式正在转型升级。


一、全球化范式正迎来历史性转向

当前,全球化范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历史性转向。传统的全球化范式以寻求最大化竞争力优势为核心,依赖于跨境资源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各国基于自身禀赋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分工。然而,在地缘政治紧张、技术变革、供应链重构、气候变化与社会演变等多重驱动力下,一个新的全球化范式正在形成,其典型特征包括国际组织规则影响力逐渐减弱、供应链转向区域化、贸易与投资协定更多以双边或更灵活的形式出现;同时,“全球南方”国家在经济与政治上逐步崛起。这一范式转向标志着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元且充满挑战的新阶段。

从全球贸易来看,全球化进程并未消退,全球贸易额仍处于历史高位,但正呈现出以“美国/经合组织”和“中国/全球南方”为核心的“两极分化”与“区域化”特征,这一趋势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经贸格局。2000年左右,中国向“全球南方”的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额的20%左右,但如今,这一占比显著上升至40%以上。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尤其是在金砖国家的供应链中作用愈发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已从过去的外商投资目的地转型为重要的资本、生产力与技术输出国,并逐渐反哺本土。以华为为例,其三分之二的专利申请来自海外研发中心。虽然海外产能的增加在短期可能加剧国内供给,但通过有效投资带来了更高的生产力和质量,是在海外及高端市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二、中国企业全球化模式转型:“全球本地化”

在当前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积极从传统的竞争性出口模式向以“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为核心的新全球化运营模式转型,着力构建新型国际竞争优势。这背后既有关税和本地化政策的推动,也有对客户需求深度洞察的需求;单纯依赖出口和冗长的分销链条,已经难以为产品设计和研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反馈。

在新的全球化范式下,中国企业在传统出口优势基础上,加强“区域化”发展,先在亚洲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再在关键市场推进研发和生产的本地化。同时,中国企业的本地化模式呈现出鲜明特征:中国企业常以“抱团出海”的形式拓展海外市场,确保价值链完整,并在海外形成产业集群。尽管东南亚和中亚的产业集群效率尚不及中国,但这一趋势已十分明显。

更进一步来看,中国企业不仅需要深耕在地市场,还需要实现价值共生。这不仅需要其对在地资源、商业生态和渠道网络的深刻理解与融合,显著提升企业在当地市场的运营效率和适应性竞争力,更需要企业通过创造就业、技术转移、履行社会责任等方式构建坚实的本地影响力,使其发展满足当地政府与社会的核心需求,从而赢得战略性的认可与支持。然而,这一全新的、多层次的全球化模式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诸多复杂挑战。



三、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主要挑战

根据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2024/2025》,以欧洲市场为例,中国企业在当地运营正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其中绝大多数挑战源于地缘政治风险。高达78% 的受访企业认为“不确定性正在上升”,62% 认为“合规成本太高”,60% 感受到“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三大宏观感受直接折射出当前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在中国企业面临的前五大挑战中,有四项直接源于地缘政治因素。地缘政治成为中资企业在欧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来源之一。单纯依靠提升产品竞争力或商业策略已不足以应对当前局面。精准预判政策动向并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游说与沟通工作,已从中长期的“可选项”转变为应对不确定性、维护在欧利益的战略关键和必要选项。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运营时,普遍面临因缺乏本土经验与市场根基所带来的系统性挑战。这些挑战渗透于产品、生产、品牌、人力及合规等多个维度,系统性构建本地化能力或建立本土合作关系已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路径。以产品为例,部分企业出海容易遇到“产品水土不服”的问题,如某些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欧洲推出的产品搭载了过于繁杂的功能,却低估了欧洲消费者对汽车基础性能与实用性高度的重视,导致产品与本地需求错配,在中国的爆款产品到了海外却无人问津。

当下,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打造出一批兼具全球竞争力与中国特色优势的新一代跨国公司,通过真正的“全球本土化”策略,将国内市场的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



四、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优势与能力需求

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深植根于本土市场所培育出的核心关键优势,即卓越的生产效率、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过硬的产品力、高效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数字生态系统等。在推进海外本地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审慎平衡,确保这些原有的关键成功要素不被削弱。

在海外市场中,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将其本土培育的核心优势与海外市场企业的成熟能力进行深度耦合,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等发达地区释放新的增长潜力。这种耦合的本质是价值链的优势互补,从而形成更强的整体竞争力。例如,在研发与产品开发环节,中国企业展现出显著的敏捷与效率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能将产品开发周期缩短至24-40个月,并保持快速的技术迭代能力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相比之下,欧洲高端品牌的开发周期长达48-60个月。此外,中国纯电动汽车的成本相比全球主流车型低20-30%。然而,在销售与售后服务环节,欧洲企业拥有成熟的分销渠道、强大的品牌价值和先进的供应链体系等,能够为本土客户提供高标准的服务。

这种优势分布揭示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有效路径:一方面保持和输出其在研发、生产端的效率与创新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快速接入成熟的渠道、品牌和服务网络。这种深度耦合不仅帮助中国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更能通过协同效应驱动全球创新与未来业务增长,实现共赢。



五、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为企业出海提供深层助力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主要国家民众对华态度调查报告,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中普遍享有较为友善的态度,反映出中国通过经济合作、文化交往和发展模式共享所积累的软实力正在转化为国际好感与消费市场认同。

相比之下,传统西方国家的对华态度虽仍保留一定谨慎,但在最新调研中出现了积极变化:多数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相比过去几年有所回升。这一转变表明,尽管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仍在产生影响,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参与、文化输出以及科技合作等正在逐渐改善国际公众的看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18-35岁)对中国的态度普遍更为开放和友善。这一趋势凸显出软实力建设在长期性和代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青年一代更容易通过数字平台、教育交流与流行文化等接触和理解中国。

对企业而言,这一舆论格局具有明确的战略意义:出海时优先选择软实力接受度较高的市场能够显著降低准入障碍、增强品牌信任和消费共鸣。而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国家软实力的持续提升不仅有助于改善国际舆论环境,更能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运营、品牌建设与政策沟通提供深层助力。



六、中国企业出海的重点战略抓手

首先,需深度洞察本地市场,布局战略锚点。出海企业需以充足的产品和服务精准瞄准目标市场。这要求企业深入理解当地的市场、政治与核心利益格局,通过与本土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提升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同时,建立本地人才库不仅是为语言和文化,更为保持客户导向、敏捷性和创新力。这需要时间、合资合作、并购和外派人才的积累。

其次,应善于依托本土合作伙伴的现有资产、品牌与渠道网络。通过设计具有吸引力的经销商合作模式(如融资、付款条款)等方式,构建高效的经销网络,快速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推动竞争力从“成本优势”向“价值引领”升级。通过整合中国与本土的优质供应链资源,打造兼具极致性价比与卓越品质的产品体系,并将中国在领先技术领域的优势转化为全球市场认可的差异化产品体验。

最后,关键在于协同平衡本地化运营与传统出口优势的关系。企业可通过在关键市场建立本地研发中心,既能敏捷响应本地需求,又能与全球研发体系协同;通过重塑供应链,增加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与区域化采购,优化全球制造布局,从而在维护中国出口优势的同时,强化全球交付韧性与市场响应速度。


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跨国企业

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重塑,这一转变也在重新定义中国跨国企业为全球市场所贡献的价值内涵。过去,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建立在多边全球贸易协定、显著的成本优势、政府政策支持、低端中间产品出口以及相对宽松的环境监管之上。这些要素驱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企业长期被定位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当前及未来,推动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正在发生根本性演变。地缘政治因素与双边关系成为关键变量,企业需要在成本控制之外综合考虑关税影响。同时,竞争力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卓越的品质与品牌建设、持续的创新与技术突破、对绿色与可持续标准的严格遵守,以及为当地社会创造切实价值的相关性(如就业、技术转移和社会贡献)。

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出海逻辑正从单纯追求“经济价值”转向追求“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升级。最终,成功的中国企业将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企业,它们不仅是卓越一流的世界级企业,更将成为东道国眼中“可信任、可受益、可管控”的合作伙伴,从而真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与中国关联的价值叙事。


全球供应链CEO圆桌战略对话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