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经济模式转型关键阶段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不断升级的贸易博弈,中国正坚定地从长期的出口与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向注重内需拉动与经济稳定的新路径。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并非易事:过去,投资热潮和强劲出口对冲了多年积累的结构性失衡。如今,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房地产市场持续优化调整、部分行业产能待消化、人口结构变化等阶段性课题,内需增长动能尚未进一步释放,生产端与消费端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当前的消费增长放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周期的“去库存”行为。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部分地区的房价出现了一定波动。由于房产在中国居民资产配置中占比较高,房价的波动对居民财富感知及消费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由于部分行业产能有待消化,企业的库存销售比持续走高,进一步拉低企业利润率。2025年,部分工业企业面临经营压力,这让企业进一步采取降本增效的措施,稳定就业和收入预期。一系列迹象表明中国出现阶段性的资产负债表调整,即使货币政策已经相对宽松,私营部门在消费和投资上更趋于理性。对此,中国政府正实施财政刺激措施并放宽监管限制。在2025年“两会”期间,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以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稳定经济增长,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下行压力,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各行业正在加大“反内卷”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化解部分行业的产能问题,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为有效应对经济运行中的物价下行压力,还需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些举措对于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增强发展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面临挑战,但凭借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丰富的人才资源、灵活的政策调控能力和不断增长的居民收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2.中国坚定不移迈向科技自主之路
在宏观经济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科技行业正经历快速而有韧性的转型。中国企业加快了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和硬件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步伐。从搭载国产7纳米芯片的华为Mate 60 Pro,到DeepSeek等本土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的崛起,一系列本土技术突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不彰显着中国正朝着科技自主的方向稳步迈进。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科技产业正在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正循环。尽管国产芯片在发展初期面临一些挑战,但人工智能企业依然积极选择采用本土芯片,为芯片设计企业带来营收,从而加快技术迭代。这一过程反过来带动中芯国际等晶圆厂的产能提升。正是这种市场驱动的飞轮机制,使得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得以真正发挥实效,如2014年启动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十四五”期间对芯片、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的重点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补贴计划等。
这一良性循环正加速推进。根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2024年发布的报告,中国在64项关键技术中,已有57项上已经领先于美国,而2003年至2007年间仅有3项。因此,科技力量也在重塑中国的资本流向。尽管2024年中国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3.2%,但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了7%,高技术服务业增长10.2%,航空航天投资更是飙升39.5%。尽管部分行业存在产能优化空间,但基层科研的觉醒正推动产业升级,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下持续提升。
中国凭借外部环境带来的发展动力与广阔的内需市场,为技术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确保其在全球科技价值链上不断跃升。
3.中国全球化新范式
在国内结构性改革与外部地缘政治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中国企业正在加速重构其全球化范式。这一进程自2012年启动,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如今已发展为全方位的国际化战略,中国不再局限于“世界工厂”的角色,而是在供应链、生产基地、研发网络和品牌建设等全维度构建全球化布局。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开启了中国以并购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时代,中国企业抓住机遇,收购了全球范围内陷入现金流危机的优质资产。而2018年爆发的中美贸易战则促使部分企业将产能转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国,既为规避关税,也为维持对欧美等关键市场的准入。随后的疫情进一步强化了供应链韧性的需求,而持续不断的贸易摩擦进一步推动中企加大海外投资布局。
从家电、电子产品到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中国企业正通过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投资建设生产基地,积极应对本土化需求和关税壁垒。Temu和Shein等跨境平台正在重塑全球电商格局,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行业巨头则在海外构建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在生产者价格持续面临下行压力和全球贸易环境趋紧的背景下,“要么出海,要么出局” 已成为维系竞争力的必要选项。在当前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正积极拓展全球化布局,通过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加强海外市场拓展,探索中长期增长的新路径。
4.展望:中国如何穿越转型期的迷雾
短期内的整体经济表现仍将受到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房地产市场调整、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和外部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政策的精准调控和市场的自我调节,经济有望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从长期视角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空间与结构性改革进展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及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持续完善。未来增速或较以往有所放缓,但增长内涵可能趋于多元,新的增长动能和更平衡的分配格局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