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成为关键胜负手,传统热点区域先机渐失。
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已进入战略关键期,从谋求增长的无悔举措升级为影响长期发展的关键胜负手。然而,全球地缘格局风云变幻,政经关系与贸易动态反复,让众多企业的出海之路充满变数。过去作为“出海第一站”的东南亚等传统路向在众多产业竞争赛道已初现饱和。2023年,中国对东盟制造业投资增速较2021年显著放缓,电子、纺织等行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65%。中国制造企业寻找出海布局的新绿洲迫在眉睫。
非洲贸易格局重构,“西退东进”开放机遇窗口。
在刚刚落幕的本届非洲合作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非携手推进的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并指出要加强绿色产业、电子商务和支付、科技等重点领域合作。与此同时,伴随欧美企业在非洲的战略收缩,西退东进的发展态势为中国企业腾出了可观的发展空间;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非洲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出海的新热土。
基础待兴动能已蓄,增长新极破局时机已至。
非洲拥有13亿人口、平均年龄仅19岁,城镇化率不足50%,在基建、能源、制造等领域均存在巨大缺口,亟需品质优良、成本可控的各类工业产品与技术融入本土经济与产业发展。这表明,非洲具备深度发展的价值潜力,同时也是中国企业下一轮增长发展的潜在引擎。
一、现状洞察:深陷资源红利桎梏,产业薄弱困境突出
深陷资源红利桎梏,本地制造供给困境突出。
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红利:坐拥全球30%的矿产资源、12%的石油储量和60%的未开垦耕地,铂族金属、钻石、钴矿的全球占比分别高达90%、55%和50%。然而,深厚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相较东南亚占GDP比重达20%的制造业增加值,非洲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0%的低位,制造业绝对值全球占比仅约2%,工业化基础薄弱。单一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严重抑制了产业升级;同时,非洲长期固守“初级品换制成品”的贸易模式,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底端。
市场人口多重共振,激发非洲大陆需求扩大。
市场角度:非洲大陆自贸区(AfCFTA)推动超10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形成,充分激活内贸活力与制造业竞争力;人口角度:非洲青年群体占比达60%,拥有全球最年轻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与消费潜力;政策角度: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推动系列合作政策出台,中国《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200亿美元的专项融资与联合国《非洲工业发展十年》计划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非洲从潜力市场向确定性增量市场加速转型。
高度依赖对外合作,产业开放孕育独特机遇。
受制于不足的研发投入和薄弱的制造业基础,非洲的全球价值链融入程度始终维持低位,过去十年货物贸易规模年均增速仅1.0%,不仅落后于自身GDP增速,全球贸易占比更是从3.5%萎缩至2.8%,凸显“低端锁定”困境。
低迷的发展现状恰恰为中国企业创造了独特的战略机遇。由于本土制造水平有限,非洲高度依赖进口与外部产业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传统欧美企业收缩在非战略布局,在此形势下,中国借力“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深度对接,迎来布局非洲的黄金窗口期。
二、行业洞见:多重产业需求释放,多态经营模式并存
非洲市场的产业机遇已从愿景蓝图加速走向现在进行时,在资源红利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下,众多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契机。罗兰贝格以能源化工、工程基建和工业制造为先行观察领域,系统评估非洲市场的转化潜力,精准识别其结构性机遇。
能源化工:“产油国缺油”结构矛盾孕育巨大本地炼能供给缺口
非洲炼化产业深陷“原油出口、成品油进口”的结构性困局。尽管坐拥尼日利亚、安哥拉、阿尔及利亚等多个产油大国资源,该地区作为原油净出口方,每年仍有70%的成品油依赖进口,其中欧美供应商独占40%市场份额。
未来,欧美受能源转型、装置老化等影响加速产能压减,伴随“西退”供给持续压减,非洲成品油供给缺口将持续放大。面对这一变局,非洲正开启双轨突围:积极培育本土炼化产能,同时拓展亚太、中东等供给渠道,潜在市场空间巨大。据非洲开发银行测算,未来十年该地区需投入1,500亿美元才能填补炼化基础设施缺口,这为中资企业参与非洲能源体系重构提供了战略窗口。
案例一
在此机遇下,国资背景为首的中资企业率先试水出海非洲能源产业。例如,某国资石化巨头与阿尔及利亚本地企业合资Skikda炼厂升级项目,预计将使该厂加工能力提升30%,年产值增加12亿美元;某大型央企在安哥拉投资建设洛比托炼油厂,项目总投资60亿美元,设计产能20万桶/日,建成后将满足安哥拉国内70%的成品油需求。
工程基建:市场需求崛起与区域贸易再平衡,塑造全球增量新星
相较中国基建日趋饱和的发展态势,非洲以其不足50%的城镇化率展现出蓬勃的基建需求,通过新兴城市开发、区域互联互通和国家级路网升级“点 - 线 - 面”三维驱动,催生巨大的基建建材市场机遇。以沥青为例,非洲年供给缺口约200万吨,市场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欧洲作为传统进口主力,满足非洲约70%进口需求,但伴随炼能退化,过去5-8年间已缩减70-100万吨,预计未来5年还将持续减少30-70万吨;而中东地区因自身需求增长难以充分补位,对非支撑不足。在迅速崛起的市场需求与供需再平衡双重驱动下,中国优质产能非洲出海迎来战略性机遇窗口。
从区域市场特征来看,南非市场产品标准较高、对外依赖严重、进口来源多元,为高品质沥青产品提供溢价空间;西非和北非传统高度依赖西欧,正面临欧洲供应退出的最大冲击,孕育了大量贸易空间;而东非和中非市场基础薄弱,可依托中资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实现协同布局。差异化的区域特征要求企业采取精准的市场进入策略,以在这片充满潜力的新兴市场实现突破性发展。
案例二
基建建材企业结合市场特征与自身禀赋,灵活选择贸易、并购、合作等进入模式。例如,某水泥企业通过本土产能并购实现非洲布局,并凭借国内先进工艺技术与生产管理经验赋能实现并购增值。区域布局方面伴随中资EPC路径,从东非起步,逐步延伸至南非、乃至西非市场;又如某瓷砖企业以非洲市场为抓手突破国内增长瓶颈,秉借工艺技术、生产设备等优势,与本地经销商战略合作,打通渠道资源,持续扩大本地产能,目前已成为非洲最大品牌。
工业制造:消费释放开辟增量市场,产能布局正当其时
非洲轻工业市场呈现典型“高需求、低供给”的产需错配特征。在食品加工领域,非洲是全球重要的可可、咖啡、坚果产地,但大部分以初级产品出口。例如,科特迪瓦作为全球最大可可生产国,但巧克力加工率不足5%,与之相反的是,非洲对包装食品的需求以年均10%以上速率增长;在日用消费领域,纺织品、塑料制品、小家电等日常消费品80%以上依赖进口,3C数码领域、智能手机渗透率仅约45%,巨大市场容量亟待释放,然而,由于受本土组装限制,导致90%以上的手机依赖进口。
非洲的本土生产能力制约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巨大机遇。中资企业正通过本地化生产、供应链优化等策略等,逐步填补市场空白,并借助非洲自贸区政策红利,实现“非洲制造、全球销售”的商业模式。未来,随着非洲消费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制造业企业有望在非洲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案例三
在实践落地方面,某3C电子企业深化非洲策略,在尼日利亚设立组装厂,2023年出货量突破3,000万台,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已达40%;某鞋服企业在非洲投资建设制鞋基地,年产鞋超过500万双,创造就业岗位约7,500个,产品除覆盖东非市场,还出口至欧洲,实现“非洲制造、全球销售”。
三、专业赋能:罗兰贝格专业护航,非洲战略行稳致远
要在非洲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市场中不断探索,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一张地图,更是深谙当地商业生态、政策环境与产业痛点的战略向导。
作为全球领先的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依托全球布局的顾问网络与非洲本地咨询团队,结合多年非洲市场深耕经验,已在30余个国家成功交付200余个咨询项目,覆盖石油炼化、基建工程、农业食品、交运物流、医药化工、消费零售等众多行业。
作为陪伴全球企业深耕非洲市场的智囊团,以及非洲经济发展的长期观察者与推动者,罗兰贝格与非洲众多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NGO)、行业协会等建立了长期、深度且互信的合作关系,定期发布《非洲经济趋势报告》、《中非产业合作白皮书》等权威研究,深度解码非洲市场的结构性机遇。
凭借对非洲市场的深度洞见与长期服务经验,罗兰贝格为全球企业在非业务提供从战略规划到落地执行、运营优化等全方位服务。尤其针对中资企业出海非洲的独特需求,罗兰贝格创新性地提供“战略规划-实施陪伴-本土落地-资源对接”的全程服务模式,发挥本地化团队优势,深度整合本地生态网络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