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SG信息披露迈入新阶段,企业在合规基础上,应主动将ESG理念融入企业发展
2024年4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要求上证180等在内的四大股指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应最晚于2026年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志着A股开始迈入ESG信息强制披露的新阶段,此举将持续推动本土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规范化、体系化,亦将对其他市场主体发挥显著的示范效应。
我们认为,企业不应停留于被动满足合规要求,更应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主动将ESG理念融入企业长期战略与日常经营,以驱动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围绕环境议题,在满足相关环境治理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可持续发展趋势下的业务机遇,布局新兴绿色技术与产品、实现绿色溢价,打造新的增长曲线;围绕社会议题,充分重视员工发展、客户服务、供应商管理,推动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共赢;围绕治理议题,立足于企业战略与业务需求,从组织、绩效、流程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企业治理水平,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二、全球净零目标道阻且长,企业须立足自身实际,合理规划降碳目标与路径
气候变化是环境维度中备受关注的首要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停止空谈》数据,2023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了创新高的571亿吨,较2022年增长1.3%,高于新冠疫情前(2010-2019年)0.8%的年平均增速。若全球仍以当前的速度排放温室气体,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将达到2.7℃,显著偏离《巴黎协定》所设定的1.5℃目标:这意味着各国需进一步加快降碳步伐。长期来看,实现全球脱碳的愿景仍是主流共识,但短期内,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余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特朗普宣布将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等因素,都为脱碳进程蒙上阴影,海外企业的降碳步伐也呈现出分化态势:
一方面,部分传统能源跨国企业调整了其阶段性降碳目标,以确保短期盈利能力。例如,英国石油公司(BP)放弃了到2030年减少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计划,再度专注于碳氢化合物以提高投资者回报,但2050年净零目标保持不变;壳牌集团(Shell)将其2030年减排目标由原本的20%下调至15-20%;全球大宗商品巨头嘉能可(Glencore)放弃了其剥离煤炭业务的计划。
另一方面,海外化工巨头持续发力低碳转型,构筑绿色竞争力。例如,巴斯夫于今年9月发布的全新战略《Winning Ways》中,转型被列为其四大战略杠杆之一,而绿色转型是其核心。在不同阶段,巴斯夫将通过能源、技术、产品、原料等方面的投资,推动减排目标的实现,预计在2025至2028年期间,与转型相关的支出预计平均每年将高达6亿欧元;赢创在其新发布的创新战略中,明确其将围绕生物基解决方案、能源转型和循环经济三大核心创新增长领域进行大部分研发活动,以推动绿色转型,并进一步加强对可持续领域的关注。
聚焦中国,伴随未来更多行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以及本土企业更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自身低碳转型是重要课题,但企业需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目标、明确降碳路径,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碳排放管理体系,提升碳管理能力。
三、技术创新持续赋能企业转型,绿色投资成为市场风向
全球范围内,能源、工业与交通三大部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对我国而言,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八大重点行业,占碳排放的75%左右。对于众多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来说,拥有明确的净零排放路径,脱碳技术的持续发展与规模化应用至关重要。展望2025及未来,清洁能源、低碳交通系统、循环经济、合成生物学、CCUS(碳捕集、利用与储存)与数字化等绿色脱碳技术,都将在全球净零之路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并持续受到来自产业与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企业应保持对于技术迭代的敏感度,积极跟踪市场动态,结合自身业务发展诉求,前瞻性开展绿色技术的布局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