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数据 > 咨询报告
专家观点|全球供应链“倒逼”下中国企业亟需低碳转型
发布时间:2024/11/08    作者: 罗兰贝格    来源: 罗兰贝格 订阅

目前全球加入科学碳目标(SBTi)的企业市值占全球企业市值的1/3。美国纽交所上市企业中有2/3都已加入SBTi。在中国,也有不少大型企业已提出企业内部的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这些大型企业已通过供应链管理“倒逼”链上企业开启低碳转型,不能成功转型的企业将很可能被排除在其供应链之外。

国内低碳转型发展较为领先的行业,往往也是范围一排放(指公司从事生产直接产生的碳排放)和范围二排放(指公司外购的电力产生的碳排放)较大的企业,比如化工行业。中国的万华化学就较早开始系统性从战略开始思考低碳转型,这就使得万华化学从一开始就站到和BASF(巴斯夫)这样的国际巨头同等的视角,在系统化规划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低碳转型不是局部“小修小补”就能实现,其“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企业全方位的转型。从战略和产品路线选择,到管理和组织优化,到技术和方案应用,乃至到市场和品牌管理,都需要全方位进行提升。

国际规则方面,欧盟是目前全球碳排放政策最为“激进”的地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影响着各行各业。此外,欧盟电池法将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中国锂电池产业产生更有针对性的影响。

不过这不单单是企业需要去进行的思考,更是监管者需要进行谋篇布局的关键一章。应对电池法案带来的碳壁垒(也适用于CBAM带来的影响),我国的监管层和企业需要共同思考如何推动全社会、全产业的有效降碳,将高碳足迹的生产环境在较短周期、合理的投入产出情况下进行转化,创造新的营商环境“优势”。这是继资源、劳动力、科技创新等传统因素以外的,新的国家和地区竞争力。

参与全球低碳游戏规则,需要具备国际认可度的碳足迹核算体系作为支撑。许季刚表示,从企业角度来看,围绕机构级别、产品级别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及数字化工具尚在搭建初期,企业抓取自身排放数据不够全面、精准,缺乏自动化手段。在这些方面仍需补足短板。

除了企业之外,行业层面及宏观层面(包括监管者、行业协会、智库机构等)对碳足迹核算体系搭建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国缺乏系统全面的绿证体系,仅陆上集中式光伏、风电等几个门类可认证。落到市级乃至更细地域层面的电网排放因子,以及分行业的碳排放盘查/核查方法学还都有较大空白。这都严重限制了企业评估自身碳排放的有效性与全面性。这些层面需要提前谋划,以助力中国企业在低碳游戏规则下取得全球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