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二维码将于3:00后失效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数据 > 咨询报告
报告发布|绿色物流时代,数智加速未来
发布时间:2024/06/27    作者: 罗兰贝格    来源: 罗兰贝格 订阅

一、全球大物流行业绿色浪潮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核心共识,作为重要的碳排放来源,大物流行业低碳转型大势已成

自巴黎协定颁布,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共识。在全球碳排总量中,大物流行业产生碳排放占比为23%,甚至在英国与法国等发达国家,该行业是碳排放占比最大的细分领域。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大物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已是迫在眉睫。一方面,政策端法规的逐渐完善,投资者明确的偏好为行业减碳注入了强大“推力”;另一方面,货主和终端消费者的期望也形成了有力“拉力”,减碳转型已然成为大物流行业的当务之急。

聚焦中国,“物流数智化发展、绿色化转型”、“新质生产力”为大物流行业绿色智能化注入动力,加速行业系统性绿色智能转型

在顶层规划层面,中国政府已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同时,2020年《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指导下,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物流数智化发展、绿色化转型”的发展目标,为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2023年提出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则进一步为物流绿色智能升级提出要求。

在整个产业链中,节点减碳基于高可行性,成为产业链减碳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其中海港场景将率先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二、数字赋能海港减碳方法论

物流节点降碳不应局限于能源转换或单一的设备改造,而需全面规划,系统实施,其中数字赋能是前提

罗兰贝格携手西井科技,共同提出大物流减碳“LEAD”方法论,以海港为例,通过电气化改造(Electrification)、智能化升级(AI-driven Intelligence)和全局互联转型(Linked Ecology)三个阶段,创造减碳价值(Decarbonization)的同时,实现经济价值(Economical Friendly)、生态价值(Environment Friendly)和人本价值(People Friendly)的“DEEP”深远影响。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Digitalization)在大物流节点降碳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在单点、系统、全场景中的智能化升级与数据流的贯通,是实现绿色降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减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实现最终的绿色转型目标需分阶段采取渐进式手段

// 第一阶段 - 电气化改造(Electrification):设备能源转型

电气化是整个碳减过程的起点。它不仅包含能源系统的转换,还能实现设备精确控制及能源监测分析,为整体减碳过程奠定基础。

将传统燃油设备改为电动设备,可以显著降低海港的碳排放量。这种电气化转型适用于海港内的各类设备,如岸桥、场桥设备和运输车辆,既减少了碳排放,又提高了设备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另外,海港还能从能源基础设施(如充电、换电和储能)的建设中受益。一方面,这些设施能为电动车辆提供稳定和持续的能源供应,支持其高效运行;另一方面,能源基础设施使海港能在谷时储存能源,并在峰时释放,利用峰谷电价差显著降低整体用能成本。

// 第二阶段 – 智能化升级(AI-driven Intelligence):设备和系统的优化

智能化是海港实现减碳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提升现有设施的用能效率,而且在完成局部的智能升级后,也可为未来不同管理子系统之间的互联和统一调度奠定基础。

海港可以运用智能技术提高现场设备的运行效率。例如,在海港车辆上安装人工驾驶辅助系统,配合灯杆上的传感器终端硬件,实时监测路况并预判拥堵,以此减少不必要的车辆制动和空转,降低能耗损失。

同时,海港还应采用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对各类设备的智能监控和优化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能源管理系统能实时感知用能设备运行状态,并根据生产和运营计划,利用能耗模型对设备实现精确控制,最大程度减少能源浪费。

// 第三阶段 – 全局互联转型(Linked Ecology):信息、能源和物料的循环互联

“全局互联”是海港实现减碳过程的最后闭环。在完成局部环节的智能化升级后,“全局互联”可实现海港整体减碳和运营优化。

在海港使用AI赋能的TOS系统(码头操作系统),一方面可以利用TOS系统联动各个子管理系统,从而进行全面智能调度和布局优化。另外,也可以通过收集分析海港运营过程中的数据,将结果即时反馈给TOS系统,从而实现调度与计划的动态交互,在全局层面优化作业计划。

同时,海港应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回收和再利用海港运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集装箱、电池等,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新材料消耗。

此外,分布式清洁能源站的建立也将助力海港进一步降低碳排。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甚至潮汐能,海港可完成电源侧降碳的闭环,同时大幅降低对电网售电的依赖,消除电网价格和电力负荷波动的潜在干扰。这不仅意味着更低的碳排放和能源成本,还增强了海港运营的韧性,确保海港作业的连续性。

价值创造:虽然降碳是海港的核心目标,但转型所带来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通过“LEAD”方法论,在实现减碳价值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本价值,最终实现全面而深远“DEEP”的价值创造

三、海港低碳实践跨场景拓展

大物流的绿色转型不仅依赖于单个节点的减碳,更需要整个生态圈的通力合作。以海港降碳为原型,“LEAD”方法论将逐步推广至其他物流节点

回顾大物流行业全产业链,除海港外还涵盖众多流通型物流节点,如空港和陆路口岸等,也包括其他生产型物流节点以及各物流节点间的公路运输。针对不同的细分场景,依旧可以“LEAD”减碳方法论为基石进行复制应用,但需要依据各节点特性和需求适度调整,实施定制化策略,实现“DEEP”的价值创造,共同推动大物流行业全局绿色转型。

// 空港地面物流:通过构建综合地面物流网络实现减碳

空港地面物流的减碳过程可借鉴海港行业的减排策略,但仍面临一些独特挑战,包括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转型,业务转型升级如何适应空港灵活多变的物流计划,如何协调多角色参与智能化升级等。

因此,尽管海港“LEAD”减碳方法论可应用于空港地面物流,但其升级策略将有别于海港。在部署智能设备前,应优先考虑“全局互联转型”(Linked Ecology)。空运货站将先规划全链路的智慧化流程,在每一步进行前期设计以规避风险。

// 工厂物流:协同入场物流配合生产节拍,实现全局减碳

工厂物流的减碳逻辑与海港类似,但从具体场景来看,对于需要精确协调物流与生产节奏的制造业,如汽车制造和电子制造,由于涉及众多生产工序和复杂的供应链,系统集成和协调的难度更大。因此,这些行业需要特别的系统规划和减碳解决方案的设计。

考虑到各种制造系统之间协调的重要性,实现“全局互联转型”(Linked Ecology)是工厂物流减碳最关键的一环。其中,核心在于集成化的工厂运输管理系统(PTMS)将车辆运输与工厂生产相结合。

// 公路货运:通过智能化网络实现更好的要素链接和供应链可视性

由于公路货运为开放式场景,与海港等封闭式场景相比,其选择数字化手段进行去碳化面临更大挑战。公路货运场景复杂多变(如路线、运输环境的变化),且受到基础设施限制所带来的“续航焦虑”等因素影响。

因此,在将“LEAD”方法论复制到公路货运时,必须根据公路货运作为开放场景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包括优化电气化方案以缓解续航焦虑;运用物联网技术,部署硬件终端和车队管理系统以提升管理和监控水平;构建供应链数据分享平台,链接更多利益相关方,实现车辆和货物高效匹配,提升供应链预测能力等。



四、对大物流企业的核心启示

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对于大物流行业企业而言,积极推进减碳转型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又一核心竞争力。

在实践低碳转型过程中,可借鉴系统化的“LEAD”减排方法论,结合自身业务特征设计路线,在海港场景的成功验证基础上,“LEAD”方法论可进一步推广至大物流行业内的其他场景。但在过程中,需要仔细评估不同场景的痛点和企业差异化需求,对解决方案进行针对性优化调整,确保“LEAD”方法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大物流企业来说,开启去碳化之旅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运用智能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并通过多方的合力共进,大物流行业将共同迈向更加绿色、更可持续的零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