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利润大幅增长 中国两家企业首次入围
本网讯 美国《橡胶塑料新闻》日前正式发布2011年度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中国安徽中鼎密封件集团和株洲时代新材料技术公司分别以3.59亿美元、3.42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第45位和第47位,实现了我国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冲进世界50强的梦想。
从排行榜上观察和分析,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在经历了2008-2009年世界金融风暴的洗礼后,2010年销售额开始从萎缩下降走向恢复上升,企业利润总额也进入大幅增长的喜人景象。尽管世界后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前进道路上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但非轮胎橡胶制品行业已开始呈现出不少令人鼓舞的亮点。
亮点一:销售额大幅提升
50强企业2010年非轮胎橡胶制品销售额总计达到585.62亿美元,比上年487.59亿美元大幅提升了20.7%。这一业绩已大大高于2007年的557.22亿美元,并且逼近2008年590.65亿美元的水平。推算全球整个非轮胎橡胶制品行业的销售额,2010年在1700亿美元左右,不过仍远低于历史最好水平的2000亿美元(当年同轮胎工业相当的高峰),且与目前世界轮胎工业2600亿美元的销售额差距甚远。
多年来,世界非轮胎橡胶制品不断遭受塑料制品的蚕食,其销售额的增长主要依靠汽车橡胶零部件的发展弥补。2010年的增长也主要是由于全球汽车工业的恢复对汽车橡胶零部件需求的扩大,尤其是节能环保、高性能和安全长寿的要求促使汽车橡胶零部件升级换代,高端产品的用量和比例不断扩大,使产品的性价比得到大幅提升。
亮点二:利润取得大丰收
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企业的销售额除美国2家(派克-汉尼芬、西部制药服务)和荷兰1家(安维斯)持平或略有减少之外,其他90%以上的企业全部增长。欧洲的几大家企业,如哈钦森、大陆、佛雷依登贝格等增幅均已超过50%以上,这是多年来极为少见的。同时,各企业的最终利润也随着销售额的增长而大幅增加。日本普利司通利润达11.24亿美元,销售利润率达到3.5%;美国库珀标准汽车配件为6.76亿美元,销售利润率高达28%。其他利润在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还有大陆(8.95亿美元)、派克-汉尼芬(5.54亿美元)、伊顿(9.29亿美元)、ZF(5.86亿美元)、基本保健(6.42亿美元)等6家。亏损企业只有日本东海1家。这是世界非轮胎橡胶制品行业近年来从未有过的“丰产丰收”好年景。
亮点三:前十强面孔依旧序位重排
50强中前10位企业依然是老面孔,但排列顺序发生了较大变化。法国哈钦森以50.32亿美元连续两年高居榜首;德国大陆从第3位升到了第2位,销售额由上年的30.04亿美元增至37.75亿美元,年增25.7%;德国佛雷依登贝格为35.32亿美元,同比增长52.7%,由第8位升到第3位;瑞典特雷勒堡34.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但排位由第2位退至第4位;原处于第4位的日本普利司通32.58亿美元,增长12.3%,由第4降到第5位。第6到第10位依次为:日本NOK为31.22亿美元、东海橡胶工业30.23亿美元,英国汤姆金斯29.21亿美元,美国库珀标准汽车配件24.14亿美元、派克-汉尼芬20亿美元,这5家企业的排位均前后变动了一个席位。
亮点四:中国企业首次入围实力渐增
第11位到第50位的企业除两家未动之外,其他都发生了变化,分别升降了1-4个位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3家亚洲企业首次上榜成为50强新成员,欧洲的几个企业相应退出。
2010年,中国一次有两家企业入围50强,实现了我国橡胶行业期盼等待了10年之久的梦想。安徽中鼎密封件集团以3.59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第45位,株洲时代新材料技术公司以3.42亿美元排名第47位。从此,结束了我国从2002年以来橡胶消耗量稳居世界第一,由年消耗橡胶306万吨猛增到793万吨(国际橡胶研究组织统计数据),非轮胎橡胶制品生产量如胶管、胶带、胶板、密封件和减震制品等位居世界前茅,但却一直都进不了世界50强的尴尬历史。两家中国企业的入围也显示出中国橡胶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强。
亮点五:欧美日仍控制全球非轮胎市场
50强企业总部隶属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日本已增至15家,取代美国成为进入50强最多的国家;美国由13家减为12家,居其次;欧盟地区有18家企业,居地区之首。其中,德国6家,英国、意大利、瑞典、瑞士、荷兰各2家,法国、奥地利各1家。另外,澳大利亚1家;亚洲(日本除外)有4家,其中中国2家、马来西亚2家。由此可以看出,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90%以上仍为欧美日国家和地区控制。
在10强之中,更是所有企业皆为欧美日所掌控,其中欧资5家、日本3家、美国2家。它们的销售额合计达到301亿美元,占50强企业的51.8%,已超过一半以上,处于相当集中的状态。而且现在的10强企业也已由几年前的三巨头(哈钦森、特雷勒堡、普利司通)称霸一方,转为一霸犹存、八雄群起的更为激烈的竞争发展态势。
亮点六:集团化综合化专业化特点突出
从50强企业生产经营性质分析,绝大部分企业都已集团化、多元化。单一产品单打独斗的情况已不复存在,而是把专业化、精细化、大强化、综合化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专业化和精细化生产,综合化和大强化经营,积极发展扩大多元化、国际化的跨国企业战略。
在50强中,有4家(普利司通、横滨橡胶、住友橡胶、东洋橡胶)是以轮胎为主业兼产非轮胎橡胶制品,有3家(大陆、特雷勒堡、卡莱尔伙伴)为轮胎与非轮胎橡胶制品并重发展,有2家(威扬斯技术从固特异分出、库珀标准汽车配件从固铂轮胎分出)是从轮胎集团中脱离独自发展的汽车橡胶零部件企业。以汽车橡胶零部件为主的企业还有,哈钦森(法国道达尔石油集团的子公司)、森普利特、威力塔斯、富国、西川橡胶工业、汉宁汽车配件、塞尔橡胶、日轮、马奴里橡胶工业等10余家。以工业橡胶制品胶管、胶带为主的企业有,横滨橡胶、东海橡胶、阪东化学、三星胶带、新田、芬纳等8家。
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密封大型企业涉及非轮胎橡胶制品生产的至少有10家以上,而且不少占据显赫地位,成为50强的一大特色。如佛雷依登贝格年销售额为72.59亿美元,非轮胎橡胶制品部分占48.7%;与之有合作关系的NOK为57.58亿美元,非轮胎橡胶制品部分占54.2%;瑞典SFK为84.76亿美元,非轮胎橡胶制品部分占8%;德国ZF为170.95亿美元,非轮胎橡胶制品部分占3.9%。
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厂家除了大陆在销售额344.99亿美元中非轮胎橡胶制品部分占10.9%之外,汤姆金斯在48.53亿美元中,非轮胎橡胶制品部分为60.2%,美国的10大汽车零部件巨头更是大都参与了汽车橡胶零部件的生产经营。派克-汉尼芬拥有5.1万员工,总销售额99.93亿美元,非轮胎橡胶制品部分为20亿美元,占20%;费德拉尔-莫达尔总销售额62.19亿美元,非轮胎橡胶制品部分为10.96亿美元,占17.6%;伊顿有员工7万人,总销售额137.71亿美元,非轮胎橡胶制品部分为9.5亿美元,占7%;戴纳总销售额61.09亿美元,非轮胎橡胶制品部分为6.11亿美元,占10%;马克Ⅳ总销售额12.85亿美元,非轮胎橡胶制品部分为9亿美元,占70%。还有世界最大的日本丰田汽车集团,其子公司丰田合成(59.53亿美元)除汽车零部件之外也有非轮胎橡胶制品的生产,占到15%。
另外,50强中以医药和保健品为主又同时生产非轮胎橡胶制品的有2家(西部制药服务、基本保健)。以乳胶胶制品为主的有4家(安塞尔、冈本、顶级手套、Kossan),其他像哈钦森等几家企业也同时兼乳胶产品。
亮点七:海外工厂贡献大
世界50强企业几乎全部为跨国企业集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海外工厂企业和销售额至少占到20%-30%,多者已达60%-80%。在美国最大的20家橡胶企业中(含轮胎),欧资企业有8家,日资企业有3家,已超过了一半,第1、3、5位为米其林、普利司通和大陆占据;20家的合计销售额358亿美元中,欧系企业占38%,日系企业占22%,美国本土地企业仅为40%。50强中的日本企业(15家)已有一半以上与欧洲各国有资本、技术等合作关系。
至2010年,50强来华办厂的企业已有32家之多,所办工厂近70家。其中最多的东海橡胶有9个工厂,丰田合成有7个,大陆和普利司通各有5个,横滨橡胶和富国各有4个,2个以上的多达9家企业。这些外资企业生产的汽车橡胶零部件已占到我国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高端产品大多处于垄断地位。
亮点八:竞争激烈入围门槛不断提高
几年来,入围50强的门槛不断提高,已从2.50亿美元上升至3.17亿美元。这一数字已大大超过轮胎企业进入世界轮胎75强的0.8亿美元,远高于橡机企业0.4亿美元即可进入世界橡机30强的条件。目前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估计有8000-10000家,以此衡量,能入围50强的几率不到1%,可以说竞争十分激烈。
目前,我国3000多家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中只有2家刚刚进入50强行列,而且排名在45位之后。这同轮胎企业350家有23家进入75强,其中3家逼近10强,以及350家橡机企业有13家入围世界30强,其中4家闯入10强行列相对比,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差距仍然十分巨大,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我国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亟需在“十二五”时期加速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动企业的联合重组,加快企业现代化步伐,彻底改变非轮胎橡胶制品行业“老小散乱”的落后面貌,力争在一两个五年规划之内,将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做精、做强、做大,出现更多的世界级企业。
(作者:于清溪,系原化学工业部橡胶司副司长。)
附件:2011年度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