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发布时间:2011/12/11 作者: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来源: 中国橡胶网
订阅
一、中国汽车工业现状
1.现状
2009年汽车产销1379万辆及1364万辆,分别增长48%及46%,其中乘用车产销1038万辆及1033万辆,同比增长54%及53%,商用车产销341万辆及331万辆,同比增长54%及5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10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全年累计生产汽车1826.47万辆,同比增长32.4%,销售汽车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4%,产销同比增长率较2009年分别下降了15.6和13.6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产销1389.70万辆和1375.78万辆,同比增长33.8%和33.2%,产销同比增长率较2009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商用车产销436.76万辆和430.41万辆,同比增长28.2%和29.9%,销量同比增长较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011年1-9月,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汽车产销分别为1346.12万辆及1363.35万辆,同比增长2.75%和3.62%,预计全年增长在3%左右。
2009年汽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3995家,其中整车企业不足10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1948亿元,同比增长26%。工业销售值31316亿元, 增长25.5%,新产品产值10558亿元,同比增长32.8%,出口交货值1704亿元,同比增长-24%。
(1) 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已进入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地位稳步提高。
(2) 中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相关工业带动作用显著,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3) 汽车产业组织结构改善,生产集中度提高,规模效益提升,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 (4) 汽车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商用车与乘用车产量比例与全球市场需求相适应;柴油汽车产量在整车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研制、推广发展较快;专用车在载货车中比重提高。
(5) 汽车市场消费结构,向以私人购车为主体方向发展,汽车普及率提高。
(6) 汽车产品更新速度加快,水平提高,质量上升,价格下降,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7)自主品牌汽车有进一步发展,汽车行业自主创新取得成效。
(8)汽车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表明国际贸易竞争力有所提高。
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现已形成较大规模、较好水平、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我国汽车生产配套及社会维修提供基本保证。零部件产值及出口值居世界第四位; 企业自主开发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具备商用车及经济型轿车零部件开发能力,为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奠定了基础; 零部件产品水平提高,为整车更新换代, 技术升级创造了必要条件; 零部件企业集群化发展,专业化协作能力加强,促进了汽车产业发展;汽车零部件成为汽车商品出口主力,国际贸易竞争力逐步提高。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11021家零部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602亿元,同比增长23.2%,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2292亿元,同比增长22.6%,新产品产值1456亿元。同比增长29%,出口交货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2089亿元,同比增长31%。
2009年零部件出口创汇151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出口发动机7.22亿美元,同比增长-45%,零部件进口146亿美元,同比增长8.6%,发动机进口17.3亿美元同比,增长4%。
2010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11302家零部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37亿元,同比增长53%,工业销售产值6436亿元,同比增长56%,新产品产值775亿元。同比增长78%,出口交货值512亿元,同比增长53%。利润总额523亿元,同比增长133%,从业平均人数217万人。同比增长16%,资产总计10701亿元,同比增长26%。
(1)汽车零部件工业实力增强,为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使零部件企业的产品水平、装备水平、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高,形成了较完整的,较大规模,有一定水平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为担负年产1700万辆汽车生产配套及为6000万辆汽车维修服务提供基本保证。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已成为汽车零部件第4大生产国和出口国。2007年零部件出口额占全球零部件出口10%以上,但外资企业出口额占60%以上。
(2)零部件骨干企业迅速成长, 产品开发能力提高,加快了国产汽车更新换代步伐
零部件企业基本具备了商用车及经济型轿车零部件开发能力,具备了中高级轿车零部件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为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打下基础。为每年众多新车型投产配套创造了必要条件。
(3)汽车零部件产品水平提高,促进了整车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保证了整车安全、环保、节能的技术法规要求及整车水平提高
通过自行开发及引进消化吸收,部份高新技术产品陆续研制成功为国产汽车配套,如发动机电喷系统、欧III排放水平的发动机,制动防抱死装置、安全气囊、电动助力转向器(EPS)、轮胎压力监测系统 (TPMS)、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PS)、自动变速器(AMT.CVT.AT)等均有一定的发展。
(4)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加强,汽车零部件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提高了专业化协作能力,提高了相关产业合作效率,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围绕主机厂己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汽车产业带。六大产业带汽车产量占全国72%,零部件产值、企业数、人数占全国汽车行业80%左右。
(5)汽车零部件及发动机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
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16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158亿美元,增长近10倍。进口总额由2000年的25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164亿美元,增长近7倍。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增长较快,且出口额大于进口, 实现顺差,但高水平、高价值零部件尚需大量进口,如自动变速器、安全气囊、制动防抱死装置(ABS)、汽车发动机等,说明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差。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零部件行业全面无条件对外开放,失去国家保护,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除原有的企业多、规模小、水平低. 组织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自主开发能力缺乏,产品水平有待提高;整车厂与零部件厂缺乏互利双赢的战略联盟关系;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自相压价竞争,重销售轻服务等问题外,又面临国外零部件巨头带来的资本控制、市场垄断及对外依存度增加,影响产业安全等问题更为突出。
(1)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现象日益严重,缺乏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产业结构,缺乏按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组成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约有两、三万家,市场分割、资金分散、人材缺乏、水平上不去、竞争力缺乏。国家曾采取过重点扶持,集中投资的措施,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在外资大量进入及投资多元化的浪潮下,国家调控减弱,形成一种零部件数十家, 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的不合理局面。
(2)零部件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自主开发能力,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不适应我国汽车发展需要
许多关键零部件不掌握核心技术,尚需外资企业提供或依靠进口,如先进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安全气囊、电喷系统、高压共轨系统等。由于科研投入少、技术人材缺乏;以及整车企业对零部件配套企业缺乏技术援助,联合开发的制度要求;国家在自主创新政策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缺少完整有效措施,导致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自主创新,自主开发能力不高,企业及产品水平大体处于上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
(3)汽车零部件工业投资强度不够,难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难以形成经济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1986—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总投资共6669亿元,其中整车投资4486亿元(含改装车. 摩托车),零部件及发动机投资2183亿元,整车与零部件投资比例为2:1。从发达国家整车与零部件投资比例及投入产出合理构成比看,整车与零部件投资比例应为1:1.3至1:2,零部件投资应大于整车投资,而我国相反,零部件投资大大落后于整车投资。
(4)零部件厂与整车厂未能建立长期协作,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零部件厂处于从属不利地位,市场风险大,经济效益差,产品升级,企业升级发展缓慢。整车厂对零部件厂缺乏管理指导,技术支持;缺乏同步开发,联合设计的制度要求;缺乏双赢共进的责任意识。
(5)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零部件市场及资本全面放开,外商对我国战略发生重大变化。利用我国对WT0承诺,实施资本控制,市场垄断,终止技术转让等措施
与我国合作方式由技术转让转为合资控股、外方独资;或利用零部件低税率,采用进口散件组装整车;或随着整车厂的合资,将国外系统内零部件企业带入中国为之配套;或借改革之机,廉价兼并中国优强企业。
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已达1200余家,国外汽车零部件厂商与整车集团结成的战略联盟,进入中国后轻易的占领了我国主要汽车配套市场,外商以强大的资本及技术优势,加上长期享受种种优惠政策,中方零部件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的劣势地位,国家应及早制定实施中外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制度。
(6)汽车行业资本结构中三资企业数量迅速提高, 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
2009年汽车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4387家, 其中外商控股企业1648家, 外商控股企业占汽车行业的比重分别是:企业数量占11.5%, 工业总产值、销售值及主营收入各占17%,税总额及利润总额占22.4%及19.5%,各项经济指标三资企业已处于汽车行业重要地位。其形势好坏可左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前途。
我国汽车关键零部件行业的高端产品、配套市场、优质资本、优强企业基本形成以外商主导的局面, 特别是在控制产品核心技术方面形势更为严峻。
另外,进出口工作中存在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秩序混乱、国际贸易壁垒、重销售轻服务等问题。
1)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汽车零部件出口相当一部分为低附加值、高耗材、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一方面大量消耗国内宝贵的能源资源;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国家还得出巨资治理,换来的只是微薄的劳务费用,有的企业靠国家退税维持生产。
2)出口秩序混乱,缺乏管理。部分企业为抢占国际市场恶性竞争,自相杀价,不惜亏本经营。一方面造成国家及企业巨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外商从中获得超额利润后还可能采取反倾销措施,进一步给我方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并失去已开拓的国际市场。如我国出口的汽车灯泡、风挡玻璃、汽车轮胎、制动盘、制动鼓、减震器、车轮等产品,都曾先后遇到反倾销贸易纠纷。
3)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利用世贸规则, 采取各种措施, 限制我产品出口,构筑国际贸易壁垒。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同时,带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争端日益复杂化,除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外,还有“特保”、“非市场经济地位”等歧视性条款的滥用,以及发达国家检验,环境保护,产品社会责任,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保护措施,限制我产品出口。
4) 出口企业准备工作不足急于产品出口,存在重销售轻服务现象。出口企业还存在,缺乏对出口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及法规标准的了解,缺乏对出口市场的调查研究,缺乏对外贸知识的全面掌控。汽车商品必须有完备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保养维修、配件供应、技术培训等各项服务,必须在建立销售体系的同时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否则不仅对用户不负责任,也必然损坏我国产品声誉。因而作好出口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制订完善的出口计划以利汽车商品出口贸易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正面临全球环境危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在国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汽车工业保持较快发展,2009年跃上年产销汽车1300万辆的新台阶;同时,我国汽车产业又面临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由国家经济支柱产业迈向国家战略产业重要阶段。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十二五” 期间汽车零部件技术及产品发展重点是:
1)进一步提高汽车安全、环保、节能水平, 适应汽车标准、法规日益严格的要求。
2)注重改进传统动力与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相结合,实现节能与能源多元化。
3)促进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大力提高汽车产品水平。
4)促进新型轻质、环保材料应用,实现汽车轻量化、洁净化。
5)促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发展,实现循环经济。
1)先进汽车发动机总成及其零部件研发和制造技术
A.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汽车发动机
排放达国4、国5标准, 油耗和噪声值达国家最新标准要求。“十二五”末期应考虑乘用车具有国6排放标准的相关技术,发动机各项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B.发动机总成及零部件研发
主要包括: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GDI)、涡轮增压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VT)、可变进气系统(VIS)、稀薄燃烧技术、排气净化技术(三效催化转化器)等;柴油机电控高压喷射技术(电控高压共轨、 单体泵、 泵喷嘴)、增压中冷技术、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VNT、VGT)、多气门技术、排汽净化技术(微粒过滤器[DPF]、废气再循环[EGR]、氧化型催化器[DOC.]、选择性还原催化装置[SCR]等)、噪声、振动与舒适性技术(NVH) 。
发动机零件:过共晶硅铝合金活塞、陶瓷增强活塞、钢顶组合活塞、全钢活塞;钢质活塞环;薄型环及先进表面处理技术;薄壁平台网纹缸套及先进表面处理技术;薄壁轴瓦、进气系统部件:液压挺柱、可变正时进气机构。
2)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制造技术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汽车零部件。
传动系统: 自动变速器(CVT、AMT、DCT、AT等)、 重型变速器(匹配总重大于60吨以上车辆)、液力变扭器、双离合器、免调整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双质量飞轮(DMF)。
制动系统: 制动防抱死系统(ABS)、 驱动防滑系统(ASR),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电子稳定程序系统(ESP)、 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电子制动控制系统(EBS)、 缓速器(电涡流及液力)、 中重型车盘式制动器。
转向系统: 电动助力转向统(EPS)、吸能式转向系统。
悬挂系统: 空气悬挂、筒式充气减震器、阻尼可调减震器、高强度变截面板簧。
车身附件: 安全气囊、 预紧式安全带、儿童安全系统、 车身行人保护系统、防盗门锁系统、 自动空调系统(变排量压缩机、涡旋压缩机、CO2及R152空调)及先进车身附件装置(后视镜、 风窗洗涤器、 刮水器、 玻璃升降器、 电动天窗等) 。
电机电器:信息化数字化电子仪表、 高压气体放电灯(HID氙灯)、 LED照明系统、电子随动转向灯、起动发电一体机。
低地板客车专用零部件:门形驱动桥总成部件。
专用车上装专用零部件:液压举升系统及各类作业专用装置。
汽车通用件:大中型工程塑料件(仪表板、 保险杠、油箱、中空管) 橡塑软管、密封条、密封件、传动带、高强度标准件。
3)汽车电子研发和应用技术
汽车电子技术包括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及车载电子装置两大类。
1)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汽车动力总成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管理系统,直喷汽油机电控系统、柴油机电控系统、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电控系统、自动变速器(AT、CVT、AMT、DCT) 及动力传动匹配综合控制系统。
底盘电子控制系统。包括电控制动系统(ABS、ASR、EBS、ESP等)、电控转向系统(EPS)、电控悬架系统。
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安全气囊、 空调、 车灯、电子仪表、防盗系统以及总线控制系统(CAN/LIN) 。
2)车载电子装置
主要有:行驶记录仪、 导航定位系统(GPS)、 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 ,车载网络及信息系统等。
4)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
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氢发动机汽车及代用燃料汽车(燃气汽车,煤基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纯电动汽车动力模块、 插电式混合动力模块、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驱动系统、电驱动变速系统、车用DC/DC、电动车大功率电子电器、混合动力耦合及驱动装置、电动空调、车载充电机以及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多能源管理系统、燃料电池技术、以及电动转向系统、电动制动系统等。
代用燃料汽车包括燃气汽车(压缩天然气汽车、液化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专用零部件。煤基燃料汽车(甲醇汽车)、生物燃料汽车(乙醇汽车)专用零部件,主要有醇醚燃料汽车发动机技术、燃料供给系统零部件技术、气体燃料喷射控制技术等。
5)汽车新型环保及轻质材料开发及应用技术
汽车环保材料及轻质化材料开发、 应用技术、 是减少环境污染和减少资源浪费、 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环节。在产品设计、生产中应用高强度材料及轻质、 环保、 复合材料,应考虑其报废后的可回收性和可利用性,限制使用铅、汞、镉及六价铬等对环境污染的材料。
汽车新材料开发及应用技术主要包括: 复合材料的回收与再生技术;环保型密封胶粘剂开发与应用技术;CNG气瓶材料及生产技术;水性涂料开发与应用技术;汽车铝、镁、钛合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高强度钢的开发与应用技术;激光拼焊板坯制造技术;轻型塑料车身及塑料汽车零部件应用技术;以及PP交联发泡材料。轻质树脂基阻尼材料、薄钢板补强胶片等技术。
6)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研发及应用技术
再制造产业是贯彻我国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的重要产业、它既是节约资源的先进制造业、 又是保护环境的绿色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研发及应用技术主要是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属于试点阶段。第一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产品范围为5种产品,包括: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发电机、起动机。第二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产品范围将增加6种产品包括:车桥、传动轴、压缩机、转向助力泵、水泵、机油泵。随着我国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迅速提高、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发展、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范围将相应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