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二维码将于3:00后失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杭州中策:技术和品质是征服市场的利器
发布时间:2011/12/13    作者: 无    来源: 中国汽车界 订阅

2011年9月6日凌晨,被奥巴马挥动“特保”大棒击中的中美轮胎案,历时两年多,最终以中国败诉告终,但国内轮胎企业和相关产业人士的反应却相当平静。按杭州中策橡胶法务部经理许友名的话说,“大家都是有准备的,该承受的早已经承受了。”

 
迅速转舵调整结构
 
  “特保”案惊蛰,国内轮胎企业没有坐以待毙。众多中国本土轮胎企业马上转舵,在挖掘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其他国家的销售渠道。中策橡胶自然是其中之一。许友名在谈判的同时,中策橡胶董事长沈金荣坐镇国内,有意识地调整了产品结构、优化了销售网络,并做出“不裁员、不减薪”的承诺。
  两年的谈判期给了国内轮胎企业化解冲击的时间。中策橡胶杭州厂区里,气氛依然平静,生产线运转和工人上下班一切依旧。事实上,中策输美轮胎所占比例并不大,2008年公司销售额148亿元,其中对美销售额为1亿多美元,但却是浙江省最大的对美轮胎出口企业,直接为输美轮胎服务的工人达1000人。
  “我始终认为,有竞争力的东西不是一个美国市场可以阻止的。”沈金荣这样解释。在出口受阻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诸多不利因素下,依靠自身的调整和主动出击,中策橡胶反而“大”了一圈。
  中策橡胶在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达226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目前已形成年产4050万套、1000多个品种规格汽车轮胎的生产能力,其中包括年产110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2500万套轿车子午线轮胎、450万套斜交轮胎。在全球轮胎行业的排位从2008年的74位、2009年的13位跃居至目前的第11位。
  “2011年春节我们很多员工初四就开始上班,个别分厂甚至没放假。幸好员工们都很理解。”沈金荣表示没办法。比如印度最大的汽车企业——塔塔,在杭州设了常驻代表,春节期间都来催货。
  中策橡胶董事长沈金荣认为,技术和产品品质才是征服市场的利器。“每年公司都要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科研,去年一下就砸了4亿元,年度新产品开发并投产达到了180个规格。”
 
从集众到集优
 
  中策轮胎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直接表现为2011年中策橡胶的扩产。杭州下沙厂区将建成全球最大的轿车子午线轮胎单体工厂之一,二期项目还将兴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研发中心,总投资是15亿元。2011年6月,中策橡胶有限公司签约投资80亿元在江苏金坛经济开发区建设子午线轮胎项目。
  8月,中策橡胶在泰国建设海外工厂的计划正式施行。目前,中策已经打进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市场,中策已成为公认的“第一品牌”。“2009年11月阿根廷对中国轮胎提出反倾销、反补贴,在应诉的时候到海关一查,我们竟然占了对方市场的45%。”沈金荣对此颇为自豪。
 
被技术决定的命运
 
  经历了“特保”风波,中国轮胎行业很清楚:整合已是迫在眉睫。轮胎行业专家认为,现在轮胎企业小而杂:“我们自主品牌的轮胎产品比合资企业便宜一半,成本优势明显。如果技术再获得提高,就有了与合资品牌竞争的实力。但如果一直仅凭低廉的价格去占领市场,技术水准一直很低,那么很容易被发达国家扣上倾销产品的帽子。”
  2010年全行业3%的增长中,中策的增长为11%。并不是所有的轮胎企业都有中策橡胶的实力,在“特保”面前,行动迟缓的企业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山东某轮胎厂的工人们表示,此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特保”这个词,更没有想到美国总统的一个决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命运。工人们表示,每个星期多了两三天的休假,“企业肯定受损失,产量低,我们休假多,工资就少。”
  退守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国内市场的轮胎企业很快发现,自己还面临着与合资品牌的激烈竞争。包括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公司在内的轮胎列强在“特保”案之后,依然在加大对华投资力度。山东某轮胎公司的负责人认为:“同外资公司相比,本土公司的轮胎产品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竞争很残酷。”
  沈金荣认为,技术和产品品质才是征服市场的利器。“每年公司都要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科研,去年一下就砸了4亿元。年度新产品开发并投产达到了180个规格。‘特保’后各国跟随美国对我们进行设限,花样很多,有‘双反’的,有设置技术壁垒的。但一点都吓不倒我们。”沈金荣称,欧美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中策轮胎都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