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数据 > 行业报告
后特保时代中国轮胎出口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2013/01/04    作者: 无    来源: 中国橡胶网 订阅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仍无缓和迹象,欧美发达国家仍深陷于债务危机之中,特别是欧盟市场更是危机四伏,导致市场快速回落;而国内市场受制于外需不振及宏观调控,需求增长乏力。国内外因素叠加,对轮胎行业形成了较大压力。

1  美国市场:
美国市场一直是中国出口轮胎的主要市场,但自2009年9月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实施特保措施后,这一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市场本身保持持续增长:
美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相对有效,在发达国家中相对表现突出,经济已经出现见底回升的势头。随之而来的是轮胎需求的稳中有升,市场逐步恢复。
根据美国轮胎制造商协会的数据,2011年全年美国轮胎产量及进口量均较2010年增长,其中乘用轮胎产量小幅增长1%,进口量持平;载重卡车胎产量增长13%,进口量增长16%。2012年预计全年产量将增长1.2%,进口量增长2.5%,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1.2  中国轮胎虽受特保因素打击,但综合竞争力依然强劲,市场占有率在初期明显下降后逐步回升:
由于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实施特保关税,税率以35% - 30% - 25%递减,严重削弱了中国产乘用车轮胎的价格竞争力,而韩国、日本、泰国、印尼、墨西哥乃至一些东欧国家的轮胎产品借机大肆进入美国市场。
但在实施特保措施2年多后,市场担心中国轮胎被赶出美国市场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得益于美国市场的整体恢复和增长,中国产品虽然在价格上并无明显优势,但仍保持了较大份额的存在,市场占有率仍在小幅回升。
同样来自美国轮胎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乘用轮胎的出口同比增长8%,占进口轮胎从2011年17.3%增长到18.5%。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中国产品正逐步摆脱价格竞争的模式,在价格与其他竞争国家并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仍能够稳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1.3  中国轮胎产品转型升级卓有成效:
近年来随着中国轮胎企业不断引进吸收国际先进设备、工艺和技术,产品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低档产品被逐步淘汰,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已经成为销售主体。
2012年上半年,中国产轮胎低附加值的13、14吋轮胎产品对美国出口出现大幅度下挫,下降幅度超过30%,而主流15、16、17吋轮胎产品增长超过40%,代表高附加值的18吋以上产品增长也超过了30%,这其中固然有部分原因是美国市场车型出现调整,但对比印尼、墨西哥、巴西、泰国等国家在13、14吋轮胎市场上实现50% - 70%的超高速增长看,并非是市场没有需求,而是中国产品面对特保关税带来的高成本,主动应对,调整结构,以高附加值的新一代产品取代低档产品,以此来面对因特保关税带来的高成本挑战。

特保关税将于今年9月到期,从各方面传出的消息分析,至今仍无任何组织或个人向美国相关机构提出延长特保关税的申请,因此可以认为特保关税将到期终止,不再延期。
特保关税实施过程中,受益于美国市场的总体稳定,美国本土轮胎企业的轮胎产量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开工率也保持高位。从美国政府的角度解读,这个局面得益于特保关税提高了中国轮胎的进入门槛,改善了美国当地企业的竞争环境,奥巴马总统还将特保关税保护了美国上千个就业岗位作为其政治资本大肆宣扬。虽然美国本土也不断传出特保关税总体提高了美国消费者的购买支出、保护就业岗位代价巨大的声音,但未能成为美国媒体的主流。
今年9月特保关税取消后,预计中国产轮胎将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在挤占东南亚、拉美、东欧轮胎企业份额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冲击到美国轮胎企业。如果出现中国轮胎进口量大增,同时美国轮胎企业开工大幅下降的局面,美国政府将很可能借美国工业受到损害为由,提出新一轮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是近一阶段由于橡胶原材料成本自高位回落,各主要轮胎企业纷纷调低轮胎出口销售价格,更容易为美国政府抓住口实,证明“中国轮胎降价 进口量大增 美国企业开工不足 美国企业利益受到损害”这一逻辑关系成立,为美国轮胎工业提出反倾销、反补贴诉讼提供依据。为此中国轮胎行业应做好充分准备,坚决摒弃回到依靠价格竞争扩大市场的老路,而是充分发挥在特保关税实施期间进行产品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所取得的经验,依靠质量、服务竞争市场,从而避免或大幅度减轻因美国政府可能实施新一轮贸易保护措施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2  欧盟市场:
欧盟市场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以希腊、西班牙为代表的南欧国家情况尤为严重。根据欧洲轮胎制造商协会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整体销售出现两位数下跌,市场仍处于去库存化阶段,短期内销售情况好转有较大难度。
但在整体大环境不佳的背景下,欧盟市场也不乏亮点,具体表现在:

2.1  欧盟标签法开始实施,中国产品的质量从此有了量化标准:
2012年欧盟市场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标签法实施,该法规自欧盟委员会提出后,一直被认为是欧盟在REACH法规之外,针对中国轮胎企业实施的又一非关税壁垒,期望通过提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打压中国廉价产品进入欧盟市场。但实践证明,中国轮胎企业的研发能力已不可小觑,在欧盟标签法实施至今2个月中,大多数中国轮胎企业均可以提供符合欧盟标签法要求的产品,标签法水平已经不输于欧美日等国际轮胎企业二三线品牌的水平。
得益于标签法的要求,轮胎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直观的对比。原先国际轮胎企业凭借其长期以来建立的品牌信誉和影响力,不断诋毁中国轮胎产品质量,贬低中国轮胎产品形象;但通过标签法标注轮胎的内在品质,其不实宣传不攻自破,反而给中国轮胎企业一个证明自己实力和质量的机会。用事实证实了中国轮胎产品的质量是可靠地,低质低价不再是中国轮胎产品的代名词。

2.2  东欧市场复苏迅速:
传统上中国企业对西欧发达国家关注较多,东欧市场往往有意无意被忽略。但从今年的统计数据看,东欧市场(俄罗斯除外)是欧洲唯一有增长的区域。该区域原先基数相对较低,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已经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享受着对欧盟免关税出口优势,成为跨国公司供应欧盟市场的生产基地。东欧国家近年来不断承接来自西欧的产业转移,汽车、电子、轻工等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也快速提高。与俄罗斯主要依靠资源出口获取财富不同,东欧国家更多依靠制造业致富,相对其经济结构稳定性更高,波动更小。
东欧市场由于距离欧洲主要港口均较远,还有部分国家是内陆国,加之各个国家面积小,人口少,市场规模有限,加之东欧制造业本身因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市场开发难度会大于其他市场。

总体上看欧盟市场呈现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相对美国赤裸裸的贸易保护,欧盟试图走一条通过提高质量标准来限制低价产品,同时扶植非中国企业与中国产品对抗的道路,相对而言这条道路更隐蔽,但也对中国企业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欧盟的这一做法,很明显过去依靠价格竞争的做法已经走到尽头,通过企业本身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产品品质,适应欧盟市场的质量要求,成为中国轮胎企业唯一的出路。

3  应对措施:
在分析欧美市场的基础上,放眼全球市场,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兴市场在过去几年快速成长后,今年以来出现了增长乏力的势头,特别是新兴市场中的印度、巴西及南非的经济增长率纷纷下滑,货币随之大幅度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中国产品成本大幅上升,同时这些市场的本土轮胎企业借助本国经济的发展也迅速成长壮大,竞争实力明显提高,对中国轮胎产品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俄罗斯在新兴市场中表现一枝独秀,得益于高油价获得的收益,今年俄罗斯是中国轮胎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
在拉美、东南亚、中东等中国轮胎的传统出口市场,中国轮胎产品过去以质优价廉在当地市场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但近年来这些市场上韩国、印度及东南亚当地轮胎企业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其产品价格与中国相比并无明显差距,对中国轮胎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综合全球市场的情况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轮胎行业已经到了一个转变的重要关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轮胎企业得益于全球经济繁荣带来的对轮胎产品需求持续增长,获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增长,大批企业走出国门,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发展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但随着全球经济周期变化,市场也由于国内外各个轮胎企业产能扩充而逐步饱和,原有的以FOB销售、缺乏对渠道服务的商业模式、凭借价格竞争获得的市场份额、依靠有利的汇率条件及劳动力成本取得的利润都将在未来遭遇来自其他国家供应商的强有力挑战。中国轮胎应当不再是充当廉价产品的供应商,而应该通过建设自己的品牌,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建立客户的忠诚度,以此获取在国际市场上应有的份额。

3.1  受汇率、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影响,中国轮胎的核心竞争力将逐步从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产品品质的竞争。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超过20%,使中国轮胎产品和东南亚等地的产品价格差距明显缩小,在多个市场上中国轮胎产品的价格已经不再具有优势。
原材料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整个市场流动性极度宽松,导致通货膨胀速度远超出预期,原材料价格在过去的三年中不断创出历史新高,迫使轮胎价格一路走高。对于国际轮胎企业,即使其原有毛利较高,在应对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时也觉得力不从心;而中国轮胎企业原先就是以成本优势在市场上竞争,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无从化解,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轮胎行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劳动三密集的行业,劳动力成本在整个轮胎行业成本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累计已经翻番,而且还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
基于上述原因,加之欧盟率先开始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我们认为中国轮胎行业已经不能再重复过去凭借价格争取市场的老路,而是要向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产品质量优中求优的方向转变,通过优质产品而非低廉价格争取市场。

3.2  在优质产品逐步为客户认可的前提下,中国轮胎企业应适时提出自己的品牌战略,从原来的三流品牌向一流品牌的方向努力。品牌的基础是优质的产品,这一点中国轮胎企业正在努力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打造品牌的投入方面,则仍有欠缺。面对国际轮胎企业全方位的市场营销投入,中国产品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同时投入的节奏、持续性、有效性也有待提高。曾有国内知名轮胎企业花费巨资聘请明星作为代言,但在当时轰轰烈烈的一次性投入后,没有了进一步跟进,导致前期投入缺乏后期支撑,品牌建设无疾而终。而更多的企业还在为欧美轮胎经销商乃至轮胎制造商贴牌加工,把自己变成了外国企业的生产车间。缺乏品牌导致中国企业最后无法生存的局面在珠三角已经屡见不鲜,作为轮胎行业这样一个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品牌的支撑,即没有足够的利润用于后期研发,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新一轮的技术改进投入,届时企业将丧失进一步发展的能力,直至最后被边缘化或被淘汰。

展望未来,中国轮胎行业国内市场方兴未艾,国际市场仍将保持自身足够的竞争力,使整个行业得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快速发展。但在此期间,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全力推进产品结构换代及质量提升,是每一个轮胎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价格竞争可以在过去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未来打价格战的结果只能是自我淘汰。竞争将转变为在品牌建设基础上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只有逐步建立起自己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中国轮胎企业才能继续保持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