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建筑隔震橡胶技术经受住强震考验
发布时间:2013/05/16    作者: 郝章程    来源: 中国橡胶网 订阅

中国橡胶网讯  “4.20”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导致灾区大量房屋在地震中损毁。然而,从灾区传来的一条消息却令橡胶行业备感安慰。据央视报道,采用我国建筑隔震橡胶技术的建筑——芦山县医院主楼经受住了强震的考验,除了有些墙体的瓷砖部分脱落外,填充墙几乎没有裂缝,主体结构没有出现问题,而且地震当天该楼就开始启用。而与主楼相隔不到5米的两栋医务楼则破损严重。之所以有这么大差异,建筑隔震橡胶技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房屋危险性鉴定和震损评估专家、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苗启松欣慰地说,此行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我国第一个经过地震考验的隔震建筑。边上的其他建筑是一般用途的抗震结构,虽然也达到了抗震目标,但是填充墙破坏比较严重,地震时不能使用,而隔震结构的建筑完全可以使用。

从事了一辈子建筑隔震橡胶技术研究的原云南省橡胶制品研究所所长刘兴衡介绍,芦山地震震级7.0级,地震烈度9度,堪比1994年美国洛杉矶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当时美国USC University医院是隔震建筑,地震中,该建筑内各种仪器设备均未损坏,甚至花瓶也没有一个掉下来。阪神震区内的两栋基础隔震建筑,一个为邮政楼,一个是研究所,同样神奇的是,基础隔震建筑不仅结构保持完好无损,而且内部设施也完全正常。芦山县医院建筑隔震橡胶技术的成功,必将为隔震橡胶支座的工程应用提供宝贵经验,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必将提振隔震橡胶技术行业的信心,促进行业加快发展。

 

建筑隔震橡胶技术,到底神奇在何处?

据了解,传统建筑的抗震技术主要是“抗”,上部建筑的基础与地基牢固地联结在一起,地震时会引起上部建筑结构一起发生运动。而减隔震技术从“抗”发展到“隔”,即不与地震硬碰硬,而是尽量使之减轻或是隔离。发挥“隔离”作用的,就是隔震支座中的橡胶隔震层。

专家介绍,隔震橡胶支座是一种大型的橡胶和钢板复合制品,由多层橡胶板和多层钢板叠合而成。产品系列按直径划分从500mm到1600mm,主要生产设备是大型平板硫化机和大吨位检测试验机。

柔性的橡胶垫隔震层可以有效隔离地面的强烈震动,从而大大减轻建筑物结构在地震中的摇晃,由剧烈的摆动变为缓慢的平动,整个上部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状态,这样可以有效吸收和阻断地震能量向建筑物上部结构的输入,从而减小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据有关资料报道,装用橡胶支座后,建筑物受地震冲击破坏的能量可减轻1/5~1/3,所以设防目标一般可以提高一个设防等级。传统建筑的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设计合理的基础隔震建筑通常能做到“小震不坏,中震不坏或轻度破坏,大震不丧失功能”。芦山县医院主楼就是经受了大震的考验,功能基本没有丧失,发挥了其在地震中应有的救急作用。

 

中国起步早发展慢,急需政策支持

建筑隔震技术的作用明显,效果显著,我国的产业化发展规模优势不明显,急需政策支持。

据了解,采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橡胶行业取得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在部分新建筑物中装配了橡胶支座,包括日本、中国、美国、意大利、新西兰等。日本是地震多发国,也是较早进行橡胶隔震支座研究与应用的国家之一,采用的橡胶隔震支座也最多。普利司通、横滨、住友、东洋、东海、阪东化学等日本著名企业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生产和推广应用。

我国也是地震活动较强烈的国家之一,是全球较早进行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主要生产企业有云南震安减震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圣丰减震器有限公司、柳州东方工业橡胶有限公司、河北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等;主要科研院所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广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橡胶隔震技术已在四川、云南、山西、新疆、云南、广东等地一些建筑上进行了成功应用,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震区。

目前,全国隔震建筑已建1000多幢,比2005年统计的570幢翻了一番。其中,云南省的隔震建筑面积约占全国一半左右,是全国推广应用项目最多、技术应用最成熟的省份。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包括雅安的芦山县、宝兴县在内,四川省超过50个灾后重建项目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昆明新机场航站楼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2008年,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云南正安橡胶减震技术有限公司承接了其中的“重荷、大直径、大位移隔震橡胶支座的开发研究”课题。原云南省橡胶制品研究所提供了试验场地,以及试验、检测等设施。据参与研发的刘兴衡介绍,昆明新机场航站楼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混合减隔震技术,设防标准超过9度。在地下14.2米处,共有1810多个直径在1000mm、重量达2吨的减隔震支座,支撑起了航站楼大约100万吨的重量。整个减隔震技术运用投入了1亿元,创下了国内重大工程单体隔震建筑面积之最和防震垫使用数量之最,确保了新机场主体工程、幕墙玻璃及仪器设备的地震安全性,技术运用还克服了过去航站楼运用减震技术造成“柱梁林立”、影响美观的弊端。

近年来,我国地震异常活跃,强震频发。汶川地震后国内一些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商机,纷纷投资这一行业,但最终因技术原因,能够生产出高质量隔震产品的厂家极少。云南震安减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云昆表示,受市场、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专业化从事隔震橡胶支座行业的企业凤毛麟角,“起步早、发展慢”,尤其是地震多发带均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其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市场推广有一定难度,行业发展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植。

 

产学研合作研发起步,隔震技术应用前景看好

企业的隐忧是客观存在的,但从国家出台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也让业界看到了新的希望。

今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提出要求,加强抗震设防管理,特别要结合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提高城乡建筑和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

住建部也要求切实做好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推广应用。2012年3月份在昆明召开的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上,住建部要求各地在地震高烈度地区大力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特别是在学校、医院等重要建筑工程中应用;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研究分析,尽快制定建筑隔震设计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快《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和《建筑隔震施工与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开展建筑隔震减震工程试点示范工作,组织相关技术指南的编制和技术培训。

云南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明确了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两个目标,即力争在2015年以前,在该省抗震设防8度和9度设防区内,凡符合适用条件的新建中小学校舍和医院全部使用减隔震技术;符合适用条件的其他建筑工程积极鼓励采用减隔震技术;在2020年以前,在该省抗震设防8度和9度设防区内,凡符合适用条件的中小学校舍、医院、通信、电力和交通枢纽等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全面推广使用减隔震技术。

3月25日,“东南大学—海达股份隔震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成立。东南大学在高科技研究开发方面、江阴海达橡塑股份有限公司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各具优势,该研发平台将在隔震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究,江阴海达向联合研发中心提供了500万元的科研经费。

无独有偶,3月26日,云南煤化工应用技术研究院(原云南省橡胶制品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云南昆钢钢结构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也签署了建筑减隔震技术合作协议。

云南震安减震科技有限公司被命名为云南省减隔震技术研发示范基地。该公司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于2010年在昆明官渡工业园区新建厂区,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土建工程,月产量近1000套左右,预计今年产量将近2万套。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入,我国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筑工程隔震减震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会提高到新的水平,呈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必将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