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18日,2014年国际橡胶会议在北京举行。在第一天上午的报告中,一位工程院院士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关注。
“近年来,一批新装置相继投产,产能已明显超过国内需求。其中BR(顺丁橡胶)、SBR(丁苯橡胶)、装置利用率分别下降至53%、68%,IR(异戊橡胶)更是降至15%……”
这位用翔实数据说话的演讲者,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曹湘洪。他列举一系列事实向与会者指出,由于投资缺乏理性,产业盲目扩张,现在中国的合成橡胶产能已经呈现严重过剩的状态。
据了解,这届国际橡胶会议由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承办。
合成胶产能已近世界1/3
据曹湘洪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橡胶消费国,合成橡胶的产能也处于快速扩张中,国有企业和民有企业纷纷扩大和增建合成橡胶装置,形成了产能、产量井喷增长的局面。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大陆合成橡胶产能达到499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27%,远远超过美国的300万吨,居全球第一位。而且,中国还成为七大胶种都能规模化生产的三个国家之一。
据了解,2008年后,国内出现了合成橡胶的投资热潮,其产能不断扩充。据预测,依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2015年,中国的合成胶产能将超过600万吨/年。
然而,高速扩张的产能下,合成橡胶的技术提升却十分缓慢。据悉,大量投入的新设施,仍采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的传统技术,导致能耗、物耗等经济技术指标都很高,而生产出的却大多是低端产品,部分高端产品如NBR(丁腈橡胶)的高端牌号仍依赖进口,一些新胶种、新牌号得不到有效推广。
曹湘洪院士指出,在合成橡胶的开发过程中,中国对化学反应的研究比较重视,而对过程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重视不够,工艺流程与过程设备改进不大,使得合成胶的技术经济指标提升缓慢,更谈不上对原创性、前瞻性新技术的开发。
产能利用率日渐下降
曹湘洪介绍说,近年来天然橡胶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也是造成合成橡胶过剩的重要因素。轮胎世界网获悉,2006年以来,世界天然橡胶的产量已由983万吨,提高到2013年的1204万吨,增长率达到20%。
据预测,在国内外天然橡胶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未来两年,中国还将有103.5万吨的装置建成投产。忙于“一窝蜂”狂热扩张的企业,似乎对这样的数字视而不见:2010年,全国合成橡胶装置能力的利用率为85%,自这年起便一直呈台阶式下降,2012年仅为71%,而到2014年,这个数字已低于60%,创下近年来新低。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这些新增的合成橡胶产能中,有40万吨实际上是同质化扩张。目前,合成橡胶装置能力的扩张速度,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速,而这种非理性投产和建设还远未结束。
据分析,目前,国内合成橡胶的产能过剩明显,导致其价格大幅下降,市场恶性竞争加剧。轮胎世界网获悉,该行业大多生产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不少企业亏损严重。
对此,曹湘洪院士呼吁,企业应理性分析市场,停止盲目投资发展合成橡胶,并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企业的主体创新作用,引导大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组织产学研科研团队,围绕产品绿色、过程清洁,重铸中国合成橡胶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