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数据 > 行业报告
【橡胶行业30年专题】锐意进取铸就橡胶工业大国地位
发布时间:2015/05/27    作者: 邓雅俐    来源: 中国橡胶网 订阅

中国橡胶网讯    2015年,是中国橡胶工业的百年诞辰,也是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创立30年。从1915年我国第一家橡胶厂在广东建立,中国橡胶工业从无到有,历经苍桑。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橡胶工业风雨兼程,百折不挠,改革开放,奋勇前行,建立了完善的橡胶工业体系,成为发展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尤其是近30年,是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30年,也是中国橡胶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辉煌业绩的30年。中国橡胶工业抓住机遇,锐意进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和突出成就,对世界橡胶工业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中国橡胶工业的国际地位从鲜为人知,变为举世瞩目。

一、橡胶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和橡胶消费量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橡胶工业大国

30年来,我国橡胶工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增速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从1985年到2014年:全国橡胶工业总产值由125亿元增长为1万亿元以上,增长了86倍;销售收入由109亿元增长为9870亿元,增长了90倍;实现利税由26亿元增长为908亿元,增长了35倍;实现利润由13亿元增长为632亿元,增长了48 倍。

 

 

 

30年来,主要橡胶产品产量增长更是前所未有。1985~2014年,全国轮胎产量由1925万条增长到5.62亿条,年均增速12%以上,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全国摩托车胎和自行车胎产量增长7倍,由1.1亿条增长为7.7亿条;输送带产量增长9 倍,由5900万平方米增长为5.3 亿平方米;V带产量增长 9.4 倍,由2.45亿A米增长为23亿A米;胶管产量增长13倍,由1.06亿标米增长为14亿标米;胶鞋产量增长2倍,由6.87 亿双增长为14.5 亿双;炭黑增长21倍,由24.71万吨增长为510万吨;橡胶助剂增长了39倍,由2.9万吨增长为113万吨;橡胶消费量增长13.5倍,由65万吨增长到880万吨,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目前占全球耗胶量的30%以上。

二、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30年来,在产业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成为全行业的第一要务。经过厂院结合的研发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机制,不断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我国子午胎自主研发始于1958年前后,但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而停滞不前。近30年,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通过成套技术装备的引进,以及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技术,快速缩短了国内外技术差距,提升了我国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中国轮胎发生质的变化。1985年子午胎仅28万条,子午化率1.5%,2014年子午胎5.11亿条,增长了1825倍,子午化率达到91%。“十二五”以来,乘用子午胎增加了55、50、45、40、35等系列产品,乘用汽车轮胎100%子午化;载重胎增加了公制低断面无内胎轮胎;工程子午胎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巨型工程子午胎,我国已能生产40.00R57、45/65R45等规格;芳纶航空子午胎也开发成功;全国轮胎品种规格达2000种以上。

“十二五”以来,绿色制造工艺和产品蓬勃发展。双钱、三角、中策、风神、贵轮、玲珑、华南、双星、赛轮、金宇等轮胎企业生产的低滚动阻力轮胎先后通过了美国环保署Smartway认证,形成了我国载重子午胎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乘用子午胎高性能、超高性能和绿色环保轮胎的比例不断扩大。如玲珑研发的“超低断面抗湿滑低噪声乘用子午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性能达到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华南轮胎在芳纶帘线应用、跑气保用轮胎的研发上取得了良好成果,其产品在美国受到了用户青睐;森麒麟研发的路航牌乘用子午胎在西班牙IDIADA的测试中,湿地抓着力1.62,是国内第一家轮胎湿滑性能达到欧盟标签法A级的企业;玲珑、金宇在国内率先运用电子辐射预硫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半成品精度,提升了乘用子午胎的均匀性、高速性,并节省了原材料,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

其他橡胶制品企业在技术进步、产品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力车胎行业主动适应电动自行车兴起的潮流,以其专用车胎拉动了全行业的发展。输送带、V带等产品,优化调整结构,进行原材料和设备更新,产品大都升级换代。像以钢丝绳和尼龙、聚酯为骨架材料的高强力输送带,目前已占到总产量的90%;难燃带、管状带等不同用途的新产品,满足了矿山、港口等特殊输送条件的不同需求。汽车用同步带、软管、骨架油封,公路桥梁用抗震橡胶支座,大口径石油钻探胶管,以及各种适销的运动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中高档产品技改获得成功,新产品不断投放市场。国防橡胶制品不断满足国防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

为橡胶产品配套的原材料,生产技术、装备和产品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炭黑行业实行大炉型、湿法造粒和尾气发电工艺,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吨产品原料油消耗由2.5吨以上降到1.7吨以下,二氧化碳排放由2.96吨降到2.39吨,降低19.26%;生产工艺以油炉法炭黑为主,湿法炭黑占到97.5%。橡胶助剂行业淘汰有毒有害产品,推广绿色助剂和清洁生产工艺,以自主创新技术和工艺生产的绿色环保助剂比例占到90%以上。骨架材料基本实现了更新换代,尼龙、聚酯帘帆布和钢丝帘线取代了棉帘帆布,新型钢丝绳、胎圈钢丝等能较好地满足橡胶新产品的性能需求。

以再生橡胶改进工艺设备、扩大生产和深化后加工为主,加之硫化胶粉和轮胎翻新,废旧轮胎橡胶综合利用率达到85%。同时,大力推广绿色环保再生橡胶产品和开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绩,每吨再生橡胶电耗由1985年的1800千瓦时以上,到“十一五”期间的1200千瓦时,再到目前的980千瓦时。

橡胶材料方面,除天然橡胶外,合成橡胶七大胶种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现国产化,2014年合成橡胶总产能达518万吨。

三、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985年,全国3184家橡胶企业,生产总值在1亿元以上的只有19家,其中轮胎14家,力车胎4家,管带1家。最大的上海正泰年产104万条轮胎,年产值3.34亿元,利润0.83亿元。桦林橡胶厂年产84万条轮胎,年产值3.51亿元,利润0.56亿元。

2014年,我国产量排名前10位的内资轮胎企业轮胎产量合计1.97 亿条,比2010年的1.33亿条增长48% ,比2013年的1.7亿条增长15.9%,增速高于全行业9.7个百分点,高于协会统计会员企业5个百分点,产量占协会统计内资轮胎企业总产量的75%。

曾获得“中国名牌”或协会推荐品牌的中策、双钱、三角、风神、玲珑、兴源、浦林成山、赛轮金宇、双星、贵轮、华南等企业载重子午胎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高强力输送带协会推荐品牌,浙江双箭、青岛橡六、辽宁阜新、山西凤凰和无锡宝通、浙江三维,5家企业产量占到会员企业输送带总产量的47%,测算在全行业也占到40%左右,充分体现了大公司、品牌产品的效应。
橡胶助剂行业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圣奥、尚舜、科迈、华泰4家企业,以生产绿色产品为主,销售收入合计 76.46亿元,占全行业的4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屈指可数。

9家销售收入16亿元以上的骨架材料企业,销售收入总计280亿元,占全行业的70 %以上。

炭黑产量前10家企业占据炭黑市场的半壁江山。

中策、三角和玲珑等大轮胎公司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世界轮胎75强企业中,我国大陆企业2006年占有16席, 2009年占有19席, 2014年度占有29席, 10家企业进入排名前30名,中策从2012年度开始进入前10名。
我国非轮胎橡胶制品发展强劲,2014年度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中,安徽中鼎密封件公司及株洲时代新材料公司分列第36和38位。

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增强。

中国轮胎在1957年开创了出口先河,改革开放后行业对外贸易快速增长。1985年中国轮胎出口60万条,1995年达670.5万条,2005年达1.81亿条,2014年达到2.39亿条。目前就全行业测算,出口交货值占到总销售收入的30%左右,出口量占总产量的40%左右。

中国轮胎出口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了从斜交胎出口为主到以子午胎为主,2014年子午胎出口占总出口量的比例达93%。当前,我国正在向出口绿色轮胎转变。助剂出口则以绿色产品为主。

一批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国际化经营成为新亮点。

五、橡胶专用设备、模具与橡胶新产品发展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0年来,中国橡胶工业快速发展,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不仅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而且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专用设备和制造技术。

子午胎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成效尤为显著,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有10家橡胶机械企业进入世界前35强。工程子午胎关键设备则凸显自主创新,与载重子午胎成套设备一道,共有35个项目完成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验收。目前,我国可以提供轮胎生产用密炼、压出、成型、硫化、检测等成套设备,并且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子午胎模具发展迅速,大公司的规模和技术均进入世界前列。

安全套专用设备多是乳胶厂自行研发,多排模、机电一体化,先进设备保障了新产品开发。

回眸中国橡胶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每一个进步、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凝聚了全行业的拼搏奋斗和智慧结晶,凝结了几代中国橡胶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让我们永远铭记几代橡胶人的奋斗历史。

(本文为中国橡胶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