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橡胶网讯 “胶鞋企业要生存,必须搞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在这方面胶鞋行业已经滞后于轮胎,甚至是皮鞋行业,成为橡胶行业最后一个没有被自动化橡胶机械企业考虑的版块。”际华三五三九制鞋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毛小红对中国橡胶杂志记者说。
面对人力成本增加和招工难的问题,胶鞋生产企业在智能化生产方面的迫切心情不亚于轮胎行业。会上经过鞋机生产企业和大型智能化设备企业的共同研讨,决定以大底打磨和刷油浆工序为突破口,加快研制合适的小微型工业机器人,实现小步快跑,共同推进胶鞋行业智能化生产工作。
受人力成本增加和招工难困扰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胶鞋分会对业内重点企业的统计显示,2014年职工平均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0.02%,但工资总额却增长了7.53%。
“胶鞋生产面临劳动力成本增加和招工难的两大问题。”际华三五三七制鞋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周川泉告诉记者,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增长,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个沉重打击。目前三五三七公司的胶鞋成型工序每条线约100人左右,有的落后企业达到170人,甚至是200人。另外,在生产一线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人,因为气味大、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80、90后的年轻人根本不懈从事这项工作,所以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石家庄市新华区振华胶鞋厂陆明修总经理也有同感。他说,际华集团三五一四制革制鞋有限公司就在他们厂附近,因为员工都是当地人,所以工资水平不高,可以照顾家庭或者另有收入。而他们厂的职工多是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打工族,月工资要在3000元以上,还负责吃住,工资支出相当可观。
际华三五一七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赵立经理曾经在广州一家皮鞋设计公司工作过。他对中国橡胶杂志记者说,公司主要是紧跟潮流设计皮鞋鞋样,一旦款式为贸易公司看中,就招聘人手加工。“设计公司是没有固定工人的。广州已经形成技能人才市场,这些人就像街边揽活的装修工一样,很容易招到,完活结款即走,每月工资5000到1万元。”这虽然是追求高品质、以手工生产的一种经营方式,但也反映了设计公司忌惮人工成本高而不敢养人的事实。
针对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胶鞋行业不是没有想办法。三五三七公司原来考虑从成本高的东部往西部搬迁,缓解这种状况。但通过调研发现可能性不大,因为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建设步伐加快,地区差在缩小,即使生产转移到了西部,2~3年后当地的工资水平也很快就会涨上来。他们也曾想过向国外转移,但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又怕贸然转移,全部投入可能血本无归。
此情此景,把胶鞋行业逼到了生存危机的时刻,时间不等人,突破的方法和路子在哪儿呢?
以机代人智能化生产成突破口
“目前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人海战术不再适应时代要求。胶鞋行业急需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型,实现以机代人智能化生产,这是挽救胶鞋行业唯一且必然的答案。”周川泉说。
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任文海副总经理曾经去过资阳征峰鞋业,每天10万双的产量,靠的也是人海战术,所以企业对自动化设备需求也很迫切,但老板要求设备不能太贵。这种顾虑在胶鞋企业是普遍现象:投资少了,解决不了问题;投资多了,企业接受不了。
据中国橡胶杂志了解,际华集团三五一七、三五三七公司都准备进行企业搬迁改造。三五一七公司徐文革副总经理说,搬迁时将把以前老旧设备全部淘汰掉,换成高端智能设备。已经与软控股份公司签订了自动化的上辅机、下辅机购销合同,仓储物流设施也在考虑之内。
鹤壁飞鹤股份有限公司是工矿靴专业生产企业。贾身聚董事长介绍,老的生产工艺是把5.5千克~7千克重的鞋楦拿上拿下,每人每班的搬运量达7吨。后来通过改进,不搬鞋楦了,把劳动强度降下来了,生产效率提高到平均5秒钟生产一双鞋,工人适应不了紧张程度,最终把这条线淘汰了。
毛小红说,目前橡胶机械企业更多针对轮胎行业搞研发和设计,很少关注胶鞋行业。2001年该公司就用上了密炼机上辅机,由于设备企业没有考虑到胶鞋行业的工艺、材料、配方,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周川泉曾经对德国鞋机公司生产的注射(浇注)鞋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过调研,其一条成型线仅3~4人,每条线产量1000余双,主要用于生产皮鞋、高端鞋。但先进设备对我国的硫化胶鞋“水土不服”,不能满足大批量(每条线五六千双)、高效率的要求,所以需要对引进设备进行生产工位等改造。另外,注射(浇注)工艺能不能移植到胶鞋生产还值得商榷,需要采用“PU+橡胶”的二次注射工艺。新工艺的产品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认可。这些问题都需要模具厂家、设备厂家、原材料厂家进行可行性论证。
此前,青岛科技大学吕柏源教授和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刘峰副总裁特地到石家庄两家胶鞋企业进行了调研,参观了国外先进生产线。刘峰说,国外先进生产线每条 1500多万元,价格确实有点高。软控股份过去的确对胶鞋行业关注很少,现在想发力胶鞋行业,这需要和客户联合研发,精准了解客户的需求,包括投入产出比、资金回收期、需求能否形成批量等。只是担心如果研制投入太大,综合成本比减下来的鞋企人工成本还高,低成本的胶鞋企业肯定不能接受,商业价值就体现不出来。
“每个企业都进行了小改小革,在减少人工方面发挥了作用。但企业的研发水平也只能达到这个程度,再也无能为力了。”中橡协胶鞋分会刘兰翎秘书长对中国橡胶杂志记者说,经历了自身设备改进的挫折,面对人力成本增加和招工难的社会难题,无论老企业还是即将搬迁或新建的企业,都渴望橡胶机械企业研制出有针对性的胶鞋设备,应用上与引进设备等效、适合国情的国产化设备,迎头赶上橡胶轮胎行业以机代人智能化生产水平。
大力推进重点突破小步快跑
在《胶鞋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纲要》中,胶鞋行业5年内必须完成12个实用课题推荐项目,其中有7项涉及自动化智能生产技术。
“研制全新生产线,涉及到厂房的布局、高度、通道宽度等因素,受限制比较多,难度很大。”任文海说。
刘兰翎也认为,全新的浇注法硫化鞋生产线研发虽然解决了劳动力问题,有助于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但时间长、投资大,见效慢。
青岛科技大学吕柏源教授建议利用其成熟的注射法专利技术,与鞋企共同研发硫化鞋连帮生产线,可以使硫化鞋制造工艺实现彻底的改变。但涉及到“PU+橡胶”新材料的应用技术问题,也需要和鞋企及原材料厂家的技术人员加强合作。
很多企业还是热衷于对现有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实现脏、累、险等局部工序以机代人。业内人士形成共识,鞋大底打磨和刷油浆工序,由于粉尘飞扬、气味重和工作环境脏的原因,应首先列入比较迫切和容易实现的工作计划中。
“胶鞋行业加工制造过程繁琐,而且工艺技术比较落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橡胶机械企业发挥能力的空间很大。但是如果面面俱到,可能精力不够。希望抓住主要矛盾,以鞋大底打磨和刷油浆为突破口,确保实现胶鞋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刘兰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