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升级换代是推动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橡胶树组培苗将是今后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主体种植材料。
当前,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胶工植胶收益低,天然橡胶产业进入低谷期。橡胶树品种及种植材料是制约橡胶产胶能力的重要因素,高产速生的新品种新材料推广应用是提升天然橡胶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橡胶所)所长黄华孙、研究员华玉伟领衔的研究团队,启动橡胶树组培苗(来自于体细胞胚的无性系)工厂化生产技术研发,建立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体系,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橡胶树组培苗的规模化生产。
攻克难题 填补空白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主要来源于橡胶树割胶的胶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海南、云南、广东为重点,划定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1800万亩,保障我国天然橡胶自给能力。
天然橡胶产业形成之初,橡胶树种植材料经历了种子实生苗和芽接苗等阶段。芽接苗是现在的主要种植材料,“在产量、抗性等方面较种子实生苗有大幅提升,但是仍面临品种芽条来源鱼龙混杂、砧穗不亲和等诸多问题。”华玉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上世纪50年代,国内外科学家提出橡胶树“幼态理论”;到80年代又证实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是获得幼态无性系的有效途径;随后开启了橡胶树组培苗研发工作并获得一些来自体细胞胚的组培苗。后续大田生产实践证实,同一天然橡胶品种组培苗较其老态芽接苗高产速生,是天然橡胶产业今后发展的新一代种植材料。
除中国外,法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重要植胶国也相继投入大量科研力量进行研发,但均未突破橡胶树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
如何改变这一领域的空白,黄华孙、华玉伟带领研究团队开始了长达12年的科研长跑之路。研究团队从另一路径探索研究,建立了“以花药或内珠被为外植体,经初生体胚诱导,次生体胚循环增殖再到植株再生”的新的技术体系,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橡胶树组培苗的规模化生产。这项技术解决了橡胶树新型种植材料繁殖效率低下的问题,体胚年增殖效率可达10000倍,植株再生效率达到70%以上,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此外,该团队还自主设计了专用培养器皿,自动化生产设备4台套,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增效。这一技术体系目前已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我们的组培苗具有高产、速生、林相一致度高、抗性优良的特点,更有助于热区的橡胶产业升级。”黄华孙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示范推广 前景可期
近年来,研究团队已在我国海南、云南、广东等植胶区大规模推广种植,目前累计推广种植40万株,推广面积逾万亩,在广东建设农场、海南龙江农场实现6.5年树龄开割,试验区比传统嫁接苗提前1年进入生产期,且初期产量提升30%。
团队成员徐正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2010年度第一批种植的组培苗于2017年度正式开割,分别位于广东建设农场、海南龙江农场,对比芽接苗增产10.2%和33.6%,组培苗平均干胶株次产分别达到41.8g和21.9g。“割胶产量高,推广效果显著,组培苗的前景非常好。”
“5月3日,我们的40亩橡胶树组培苗顺利开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比同期芽接苗确实增产了30%,干含产量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海胶集团龙江分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何兴辉说。
在龙江分公司工作了25年的工人陈辉在呵护首批橡胶组培苗时感触颇深:“每次台风到来,组培苗断倒率低,躯干也没有东倒西歪,抗风性好,让我们放心不少。”
种苗升级换代是推动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橡胶树组培苗将是今后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主体种植材料。
据悉,今年年底,橡胶所将完成海南天然橡胶新型种植材料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基地运行将有望把现10万株/年组培苗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到100万株/年,实现全国1/10供苗能力。
华玉伟表示,接下来,研究团队将集中精力做好多品种组培技术研发,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研发使用新型培养容器,在次生体胚增殖技术上实现更高效的突破,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