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互联互保”利剑高悬,东营担保圈企业只能认命吗?
发布时间:2019/04/11    作者: 司先超    来源: 中国橡胶网 订阅

在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之后,往日繁荣的东营企业圈似乎成了一片“雷区”,在前些年经济强盛的时代,当地轮胎、石化等企业的抱团发展战略让他们在壮大的竞备赛中赢得胜利,但现在似乎却成了扼在脖颈的“死结”。

2016年以来,橡胶轮胎及石化行业多家企业落得破产重整的下场,有评论人士称,除去其他宏观因素外,这些企业倒闭的主要因素其实是产品竞争力不足、转型升级缓慢、被市场淘汰等,但资金链断链、受贷款担保拖累确实是他们出局的直接原因。

近日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东营部分企业的担保图,可以看出这些10家企业的贷款网络之复杂、借款额度之大,一旦某一家企业的发展出现问题、借款无法按时归还,另外9家企业都将受到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真实的担保额度可能要比这些更多。

 

Question 1 : 担保圈因何而生?

《中国橡胶》经过调研发现,存在互联互保情况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担保圈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东营、广饶当地企业多属传统制造业,制造业向来不为互联网时代下的资本投资者看重,银行贷款就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融资来源。

但对于银行来说,他们的信贷文化极其看重资产,可以说资产规模决定了融资上限。对于橡胶行业内的民营企业,在银行的信用额度无法企及国企,可抵押资产也基本有限,“互联互保”便应运而生成了他们获取资本支持的重要突破点。

此外,处在同一担保链条的企业存在明显的集群效应,互保企业多注册在同一地区,部分企业的实控人之间或为投资伙伴,或出生地相同,可以说他们均存在一定关联性,还有部分企业间存有上下游的关系,如生产轮胎的万达集团和生产钢帘线的胜通集团等。

“抱团取暖”的策略让他们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快速壮大,一定程度上来说,“互联互保”是其在当时的唯一途径,也是帮助他们取得了企业层面成功的重要功臣。

 

Question 2 : 担保圈为何演化成“死结”

“互联互保”策略让东营的橡胶产业充分享受了发展的红利,但埋下来的隐患却也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则主要是“无限膨胀的规模野心”和“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中国橡胶》分析认为,部分企业的掌舵人在高速发展期眼睛只看到了前方,却忽视了其自身过度负债的问题,他们丧失了企业发展风险的评估能力,大肆扩张早已让其资金链“独木难支”,永泰集团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同时,部分掌舵人对担保圈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能力较弱,对担保圈企业的信息掌握不足,随着利益链条的越来越长,担保圈企业数不断增多,担保关系越来越复杂,存在着大量私贷公用、交叉担保的情况,这颗雷被引爆可以说是迟早的事情。

“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则与各行业发展有关,以轮胎行业为例,智能化、自动化及绿色化成为了新的发展风口,但当地的轮胎企业大多还停留在低制造水平的阶段,企业在研发和创新上的投入严重不足,更谈不上什么转型升级。

与此相应的是,当地部分轮胎企业多是靠着低价竞争和出口来生存,他们在国内乘用车领域几乎没有什么市场,随着消费者安全认知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企业面临淘汰,此外随着欧美及其他地区对我国高筑贸易堡垒,他们的出路也变得越来越窄。

此外,经营困难的企业还面临着被银行抽贷的问题,这让他们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一旦其无法维继破产倒闭,担保链上的其他企业受损必定会受损,一些效益较好的好企业因此被拖垮的案例也司空见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着实让人无奈。

 

Answer : 担保风波何以化解

近期,一份《关于万达控股集团对外担保债务偿付的说明》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东营市垦利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经协商决定,万达控股集团只需承担对山东胜通集团担保债务20%以内的清偿责任,剩下的部分全都由政府协商解决。

这被业界看做是政府出手化解担保困局的积极信号,根据公开信息,万达集团共为山东胜通集团担保了12.8亿元的债务,此举将为前者免去了数亿元的债务责任,大大减轻了万达集团的经营负担。

当地也因此流传着“破胜通东辰,保万达救石化”的说法,这一说法并未被官方证实,但却与东营市乃至山东省的思路一致,政府将加大力度扶持制造业优势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纾困基金等化解其负债难题。

广饶县县委书记梁润生此前表示,广饶当地轮胎界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阶段,政府将在实现落后企业的淘汰出清的同时,保证优势企业的稳定发展,进而实现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最终广饶或只会留下数家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轮胎企业集团。

银监局曾发文表示,破局“互联互保”难题,一定要坚持“政府牵头、市场主导、法治保障、多方参与”的原则,地方政府始终是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市场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银行也需要在处理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多方共同发力才能拿下这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有行业人士表示,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谁都不愿意接受破产倒闭的命运,但在困难环境下还是需要做到“打铁自身硬”,在配合政府等机关工作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使处在风波中的自己安全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