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二维码将于3:00后失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橡胶工业辉煌70年】负重前行,生产建设脚步不停
发布时间:2019/09/24    作者: 鞠洪振    来源: 中国橡胶网 订阅

前文回顾:

1.http://www.cria.org.cn/newsdetail/50844.html

2.http://www.cria.org.cn/newsdetail/50854.html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恢复生产,到公司时期的工厂大调整、大改造、大建设,橡胶行业既发展了生产,又锻炼了队伍,培养出团结、协作、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行风,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能做到负重前行。

“文革”伊始,化工部即受到严重冲击。1968年橡胶公司解体,干部下放,企业下放,本来一个完整的橡胶工业体系被分的七零八落。1970年中央决定煤炭、石油、化工三部合并,成立燃料化学工业部;1975年燃化部撤销,分设石油化工部和煤炭部;直到1978年重新组建化工部。8年时间,橡胶工业的行业工作,都是由炼油化工大组下的8人橡胶小组(处)具体负责。

“十年动乱”,橡胶工业生产建设举步维艰。但全行业凭借优良而根基坚实的行风,团体协作,“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建设脚步不停。

为第二汽车制造厂配套的东风轮胎厂,1969年正式开工,由青岛橡胶二厂、上海正泰和桦林橡胶厂负责援建;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主力搬迁,成为工厂的科研部;从山东化工学院1967化工机械(橡机)本科和1969、1970橡胶工艺中专三届毕业生中,先后分配过去105名大中专学生作为技术骨干;化工部下放干部负责管理。5年时间,投资1.2亿元,建成拥有14台密炼机、1台进口世界最新型的四辊压延机,年产大型载重轮胎70万条、军用越野轮胎30万条的“亚洲第一大轮胎厂”,并于1974年3月15日生产出军用车配套越野轮胎。

由青岛橡胶六厂援建,北京橡胶院制品车间整体搬迁,同步建设了宜昌中南橡胶厂,专门为二汽生产橡胶配件和各种胶管胶带。

为东风和中南厂配套,在襄樊建设了年产5000吨钢丝帘线的湖北钢丝厂、1万吨化纤帘线的湖北化纤厂;在武汉建设了年产1.75万吨炭黑的武汉炭黑厂,在邵阳建设了万吨级的邵阳炭黑厂;由沈阳橡机厂部分搬迁,在湖南益阳建成了益阳橡机厂。

其他地区,沈阳轮胎厂援建了年产10万条轮胎的云南轮胎厂;银川橡胶厂、河南轮胎厂在这期间相继建成投产;贵州、桂林的轮胎厂、胶管胶带厂、制品厂、乳胶厂、胶鞋厂相继投产;北京橡胶院设计部分整体迁到桂林,建成桂林橡胶工业设计研究院。贵州、桂林等大三线城市,从无到有,形成新的橡胶工业基地。

从1969年起,以战备为契机,地方橡胶工业小三线建设也逐渐兴起,在辽西、吉东、晋西、鲁南、浙西,乃至大西北的甘肃、新疆等地,大都进行了老厂搬迁,建成了20多家小轮胎厂、小胶管胶带厂等小三线橡胶厂。橡胶工业大小三线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扭转了偏依沿海的格局,实现了由北向南、从东到西的战略大转移。

橡胶工业虽经一波三折,但生产还是有新的发展。从1965年到1977年,轮胎年产量由262万条增长到772万条,输送带由508.6万平方米增长到2240.5万平米,自行车胎由846.9万条增长到2551.1万条,胶鞋由2.48亿双增长到3.58亿双,炭黑由5.13万吨增长到11.77万吨,生胶消耗量由16.91万吨增加到38.7万吨。

就是在最乱的1967、1968、1969这3年,橡胶工业主要产品仍是年年增长,没有一家骨干企业因动乱而长期停产。

科研力量也得到加强,除化工部直属的北京橡胶研究院、桂林橡胶设计院及沈阳、西北、曙光、乳胶和炭黑7家院所外,上海、青岛、天津、广州以及辽宁铁岭等橡胶工业基地,以地方为主导建设了6家研究所,专业分工明确,分别成为本行业的技术归口和指导单位。

在共产党领导下,广大职工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使橡胶工业由一穷二白、支离破碎,建设成布局合理、产学研、工厂设计、技术装备、主要原材料到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等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结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导产品能满足当时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国防建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