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顾:
1.http://www.cria.org.cn/newsdetail/50844.html
2.http://www.cria.org.cn/newsdetail/50854.html
3.http://www.cria.org.cn/newsdetail/50883.html
4.http://www.cria.org.cn/newsdetail/50904.html
对引进技术、装备实行消化吸收和国产化,为中国轮胎实现子午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引进项目的建设,北京橡胶院、桂林橡胶院与有关企业相结合,逐步掌握了子午胎工厂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主要设备性能和非标设备设计制造,以及配套原材料需求等技术要点,为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9年,化工部主要领导明确要求和支持橡胶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对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化工部橡胶司、科技司联手,组织厂院结合,全面实施国产化科技攻关。
1991年,橡胶司会同部有关司局,召集了38家科研、生产、装备制造及原材料企业,对国产化工作做了系统部署。
1992年,化工部“子午线轮胎关键设备和原材料消化吸收一条龙项目”,被国家经贸委(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列入国家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计划;“子午线轮胎成套设备和工程子午胎关键设备消化吸收项目”被国家经贸委列为“十五”攻关项目;化工部国产化办公室、橡胶司和中国化工装备总公司共同负责实施。
子午胎主要装备国产化在桂林橡机、益阳橡机、大连橡机、三明化机(华橡自控)等老国营橡机厂,天津赛象、青岛软控等民企以及北京625所等军工企业展开,几十家橡机研发、制造企业一齐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炼胶、成型、硫化、模具等关键设备最先投入使用,性价比远远优于国外同类进口产品。
原材料国产化项目涵盖了6家科研院所、8个子午胎厂、32个原材料生产厂,形成会战之势。到1992年底,共研发了21大类、68个品种的助剂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炭黑产品,在天津炭黑厂引进万吨级新工艺炭黑基础上,炭黑研究院与天津炭黑厂等一起,成功进行了消化、吸收和国产化。主要原材料国产化率达到90%左右,基本满足了引进子午胎项目建设和生产的需求。
先期国产化项目中,有1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三等奖;有4项获得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三等奖。国产化既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节省投资、节省建设周期,有利于规模化大生产,关键是使子午胎发展能立足于国内。
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是巨大的,仅载重斜交胎取代量当时即达千万条以上,有了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国产化,就能加快建设,抢占市场先机。1993年,在山东荣成橡胶厂建设首条以国内技术为主、关键设备引进的年产30万条子午胎生产线。这一项目包括半钢轿车子午胎、轻载子午胎,共15个规格产品,1997年建成投产。紧接着又一鼓作气,将半钢子午胎年产规模扩大到200万条,并新上了年产30万条全钢子午胎项目,标志着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成套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随后上海轮胎、三角轮胎、青岛二厂、杭州中策、华南轮胎、贵州轮胎、河南轮胎、双喜轮胎及北京轮胎厂等全钢、半钢子午胎引进和国产化新建、扩建项目建设也相继展开。
子午胎生产技术、设备及原材料实现国产化,使项目投资成本大幅降低。据实际测算,建设一套30万条/年全钢子午胎生产线的设备费用,比进口降低55%左右,100万条/年半钢子午胎项目降低三分之一以上,总投资可减少35%~40%。这为促进中国子午线轮胎工业的发展,为中国成为世界轮胎第一生产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子午胎技术、主要原材料和装备国产化,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轮胎行业的新生力量。最具代表性的是山东,有的是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策、原国企的技术力量,快速建厂、快速发展;有的是原有国企改制后,在原有基础上快速扩大子午胎产能和生产;千禧之年前后,涌现出玲珑、赛轮、兴源等大型民营子午胎公司,很快成长为行业骨干,并形成地区优势。